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践派"认为,"实践"是哲学的基本范畴,所有的其他概念都应该从这一范畴引伸出来.当然,这也是一种可以采纳的观点,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从"实践"中引伸出其他概念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J. 霍夫曼在书中没有给"实践"的定义作什么总结.当然这也并不是为分析"实践派理论"的结论而必须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个定义对我们将是有益的.让我们以南斯拉夫哲学家M. 马尔科维奇——一位温和的"实践派"追随者和理论家的一本著作为例.马尔科维奇在书中把"实践"定义为"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接  相似文献   

2.
今天谁买单     
毛利 《东西南北》2014,(15):80-80
吃一顿饭究竟该谁买单?这无疑是我遭遇过最形而上学的问题。有些女人认为,这个世界就该男人来买单,如果连单都买不起,你又有什么脸面出来混饭吃?有些男人认为,如果碰上这种非让他买单不可的女人,他就非得给她点厉害瞧瞧,让她知道世界早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3.
书讯     
本书论述社会科学同哲学的密切关联.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本身也包括在研究对象的范畴之内,这就引起了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作者认为,社会科学家必须学会客观地、如实地看待社会,避免主观愿望的影响.如果把人当作自然客体来看待,那么人的许多特性就会被忽视.例如无论是经济学家或生物学家,都认为人总是为着自身的最高利益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科学家都比较愿意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这样更能发挥他们劳动的创造性效能.作者还介绍了一种"灵活工作日制".文章主要是就自然科学家谈的,但对社会科学家来说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在充满各种"鸡汤"正能量的世界里,唯有丧文化才让我们真的有了一丝感同身受,但此"丧"非彼"丧"。通过丧文化让我们认识到大家的生活其实都一样,通过调侃与自嘲告诉自己不要颓废,这才是丧文化真正的意义。1.原来一生一世那么短暂,当你发现所爱时,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2.一耽搁就是一辈子,回首就是痛!3.每个人注定都要被生活这个王八蛋欺负,何不趁年轻踹它两脚。4.这个世界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你哪也去不了。  相似文献   

6.
你有什么癖?     
洁癖?零食癖?收藏癖?你有什么癖?"癖"来自何方?为何会有内心的强追成癖、欲罢不能?比如刻盘癖,反复大量地下载、刻盘.刻了也不看,花钱,花时间,伤光驱,过了几年还坏了,还要伤感情;比如恋物癖,狂爱购买某一类东西,却一次也没用过。比如……它们的魔力让我们强迫自己无休止地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同一个行为,如果不做就过不去内心这个坎儿。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如果各种各样的"癖"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如果你已经为这种着魔般的神经症状而痛苦,就有可能接近"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强迫症"。如果你看过《老友记》,就肯定知道"强迫症"是什么样的。没错,跟Monica一样。Monica生活在自己的"整洁"的思想中,并且逼迫她的朋友们绝对遵从。也许,我们应该放下心结,回到最初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7.
好的受造物为什么会堕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上帝是至善,上帝所造的整个世界是好的,那么为何有恶?恶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奥古斯丁一直思考的问题.恶的来源与"虚无"有关.奥古斯丁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恶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上帝所造的一切受造物都是好的,没有本性即恶的实体,恶来自于意志的错误的运动.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即为何上帝所造的好的意志,会发生错误的运动呢?对此奥古斯丁提供了几种答案.一是因为受造物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有可能堕落.一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能知道答案的,要知道其答案,就好像要"听见寂静"或"看见黑暗"一样.奥古斯丁的"虚无"说会进一步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受造物必定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那它们是不是必然会堕落呢?理性的受造物(天使和人)还要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本文考察了奥古斯丁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索与解答,并分析了在奥古斯丁的神学哲学中,人的堕落所带来的后果及其与原罪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每个人来说,多少钱都不够花;对女人来说,不论怎样都不够瘦。在体重上,我们天生就不是平等的。女人们很少对自己的身材满意,总想"再瘦几斤",却又很难真正实现减肥成功的愿望。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真实身材和理想身材之间,存在着错位。倘若始终以"理想身材"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我们即使已经拥有了一个纤细优美的身材,却仍可能觉得自己肥胖。瘦人们觉得自己过胖的想法是很难纠正的,因为这种观念是其他难题的症结所在——为了防止自我被颠覆性地质疑,她宁可将爱情挫折归咎于身材。所以,学会接纳自己的身体,这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寻找幸福感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学是一种有严格规律的科学吗?普通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寻呢?这个问题在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家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例如J.加尔通认为,社会科学从来就没有什么规律;G.霍曼斯则说,社会学的所谓规律,事实上不过是心理学的或社会心理学的规律.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们可以从心理学的普遍有效命题——"如果-那么"——这一规律性出发,把原来的问题重新提出来.因此,用这种方法否定社会科学有规律,就等于用决议来扼杀.何况心理学家的陈述与社会科学的命题的联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人们在广义上完全可以把心理学、至少是社会心理学算做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据苏联《社会科学》1985年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医学科学院于1980年11月举行联席会议通过的"基础科学为医学服务"综合纲要提出,要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人的健康,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这个纲要的基本思想是:联合不同专业科学家的力量来加强对苏联医学和卫生发展的迫切问题进行研究.科学院各研究机关的社会科学家参与研究纲要中与社会主义社会医学和卫生的经济、社会哲学、法学、心理学、生态学问题有关的11个方面.协调这  相似文献   

11.
如果对领导者的任务作一番研究,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与领导有关的、最有趣的问题的实质——而这正是论述接班问题的人事部门专家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对几种类型的领导者加以区分.领导者们在行使不同功能时的表现大相径庭.我将在这里论述领导者的9项任务:拟想目标、确定价值标准、诱导、管理、达成可行的一致、解释、作为一种象征、对外代表本群体和更新.在我看来,这些是领导者们应该行使的最重要的功能.拟想目标人们一般都认为领导者主要有两项任务:确立目标和进行诱导.假如  相似文献   

12.
刘小枫 《求是学刊》2012,39(2):12-16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语境毫无关系,他笔下的人物何以可能与后现代扯上关联?这个问题应该由柏拉图笔下的斐德若自己来回答——在柏拉图的作品中,文学青年斐德若这个人物出现过三次.在题为《斐德若》的对话中,斐德若显得是修辞术高手吕西阿斯的传声筒,在《普罗塔戈拉》中,斐德若显得是智术师希庇阿斯(Hippias)的崇拜者.相比之下,《会饮》中的斐德若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者说戏剧角色最为重要:正是他提出了颂扬"爱神"的倡议.②这出戏剧开场时,厄里刻希马库斯建议在座各位每人献上一篇颂扬爱神(Eros)的颂辞,理由是斐德若"好几次忿忿不平地"说,"诗人们作歌作颂把别的神都写遍了,独缺爱若斯这如此德高望重、如此了不起的神"(177a5-177b5)——看起来就像是如今所谓的"小愤青".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然而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一定是高效的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一堂高效的课,就像一次完美的自助旅行,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睿智的指路人,他要在学生迷路时适时给予指点,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己 "找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所谓实践的客观性是指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或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主观过程.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就在于把实践理解为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的发展过程.它是改变世界活动中的隐匿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在辩证的思维中因而只有通过感性这个中介才能得到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15.
美丽问答美容编辑,你好。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是关于染发方面的,看国外的的女人都很注重头发的造型,特别是染发方面,可是不知道染发是否会伤害发质或者致癌?如果自己做选择,我们应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颜色,平时又该如何保养呢?——梓玲  相似文献   

16.
当今,经济学家是十分走红的人物,有人甚至称他们为"当代皇室的智囊".近几年来,经济学家充斥宣传机构、各级政府和议会.在各个领域内,经济学家们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甚至两伊战争也不是将军们的意见,而是经济学家们对关闭霍尔木兹海峡所造成的后果的预测占了压倒的地位.他们似乎扮演了这场战争的主要角色.但是,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一下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就会发现:经济学家们当前在经济问题面前却是一筹莫展.在如何使经济重新繁荣起来这个问题面前,市场经济的调节者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显得无能."新经济主义者"们则表现得更加"本分",他们主张"让市场自己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所给与我们的浪漫、激进、怀疑、相对、虚无等等困惑而言,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却少有这样的"隋绪性感染",这是我关注这一问题的一个内在的原因.在反思现代性的总体背景下,一般来说,在欧陆的理性主义哲学那里,主要是对那些既定前提的反思,比如实体、本体、本质、主体、必然、同一等等;而对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来说.则是对与认知理论相关联的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在信念上的对自然界的"征服"的反思.但具体到我们这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对"经验"与"实用"的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与我们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经验"(把经验等同于感觉)与"实用"(把实用等同于效果)有关.如果我们把视线扩大为伦理、政治、制度性事实、话语方式中真理就会被讲出来这样一些领域里的问题,"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应该相应地扩大.本文就是根据<人的问题>、<社会实在的建构>和<无本体论的伦理学>这三本书重新讨论了"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用法与涵义,其中人的自由与事物的可能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文章成了苏联科学院攻击的目标.我们不会看不到,苏联人的批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他们一反常态,打破对于外国著作不闻不问的态度,那么至少是孕育着一场名付其实的、应该认为是危险的政治冲突.因此,我们愿意把这样的批评看作一场政治论战,而不是关于"马克思学"的"学究式"的讨论.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苏联人的批评永远是了解这个强国政治目标和手腕  相似文献   

19.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1978年,世界人口约为42亿.如果现有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到201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仅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之严重.关于人口问题的三种不同观点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体系.其中任何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