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韩扑 《今日辽宁》2014,(5):90-91
清朝有三大文言志怪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又名《新齐谐》).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朋,是古小说发展的顶峰,康熙乾隆年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最有成就的传奇小说,可称为清传奇三大书。其中《聊斋志异》的思想性较高,流传也广,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因了作者的官名和他编篡过《四库全书》,也名闻天下。唯独袁枚的《子不语》却  相似文献   

3.
《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问题辩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含有不少因果报应的内容 ,历来论者对此大多持否定态度。本文结合文言笔记小说的传统题材 ,通过对纪昀思想以及作品的具体分析 ,认为 :写因果报应 ,只是纪昀曲笔为文的一种手段 ,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暴露黑暗腐败的官场和世风日下的社会。对其批判现实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和劝善惩恶的警策作用 ,应给以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袁枚的《子不语》从袁氏自刻本到清末刊本均标名为《新齐谐》,但从民国至今却均以《子不语》为名.据袁枚序云因元人有同名之书而改,但文献资料至今无确切依据.据袁枚之诗推测,他或曾欲以《续夷坚志》名其书,晚年仓促刊行时因元好问有《续夷坚志》一书而再改为《新齐谐》.上举三种书名均袭用了古代神怪的典故,当与《聊斋志异》高珩序有关.事实上,“子不语”一名并未被袁枚完全摒弃,它在袁氏自刻本的版心中仍被保留着.而后世的接受重新为此书选择了“子不语”之名,是因为这个命名既新颖别致、辨识度高,也符合袁枚为文的风格;既以“语”为体制性后缀与此书文体相适应,也更能概括此书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问题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泰平 《唐都学刊》2000,16(2):92-94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含有不因果报应的内容,历来论者对此大多持否定态度。本文结合文言笔记小说的传统题材,通过对纪昀思想以及作品具体分析,认为:写因果报应,只是纪昀曲笔为文的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暴露黑暗腐败的官场和世风日下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纪昀评传     
纪昀评传曹月堂他不是深赜索隐的考据家,不是深思孤诣的思想家,也不是呕心沥血的诗人或刻意传奇的文艺家。《四库全书总目》和《阅微章堂笔记》。构成了他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因此,他成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人物。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横人、孤石老人...  相似文献   

7.
在乾隆时代的文坛上,袁枚是一个思想比较敏感的作家。他要求尊重个性,反抗封建传统的束缚;在创作上鄙薄摹拟,强调创新。这种思想倾向和创作主张,既贯穿于《小仓山房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等著作中,也反映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里。对于袁枚的《新齐谐》,历来看法并不一致。或者认为它“尽是拿仙鬼禽兽与人纠缠的笑话来开心”;或者认为它“记述鬼怪的恐怖,与托鬼言志迥不相同”;或者认为它“是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没有什么思想价值”;等等。这样的结论未必公允。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创作毕竟是不能割裂的。尽管袁枚在《新齐谐》的自序中,曾经申明:“文史以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而且这本著作也确  相似文献   

8.
刘保忠  李军锋 《社科纵横》2009,24(12):89-91
大学者纪晓岚既有小说实践更有小说理论。在小说实践中他"以学问为小说"完成《阅微草堂笔记》;在小说理论部分,他一直持有传统的小说观念,以史学作为小说的文体依据,坚持"子部小说"的文体观念,"信而有征"成为他取舍小说的准则。本文是对他的小说观念所作的简略疏理。  相似文献   

9.
早就从课堂上听到,从书本上看到:著名的《四库生书》及其《总目》,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编的。谁知;新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打开一看,书名之下,却赫然印着:“永瑢等撰”。一时好生骇怪!再看卷首所载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告成表》,文末署名十二人,也是以“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瑢”为首,却不见“纪昀”何在?好不容易在《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中找到“纪昀”二字,那距“永瑢”之后,已是第四十二了。亏得中华书局在出版说明中写了一句:“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这部巨著,乃是出自永瑢之手,而纪昀则是附骥尾以扬名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言小说从魏晋六朝开始盛行到唐传奇正式成熟之后,并没有因为白话小说浩大去势的冲击而消歇。相反,经过明代《剪灯新话》、《情史》等专集的再度盛行,文言小说在清代以《聊斋志异》为标志而达到新的高峰。这一事实表明:文言作为小说的艺术媒介,有着不可被白话代替的功能。揭示文言的独特功能理所当然地是揭示文言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的审美特征的重要途径。 要在文言与白话之间划出绝然的分界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以《三言》、《二拍》等作品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以《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两类小说在语言…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本事资料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可挖掘空间:较少受到关注的《周克昌》篇,即与明人笔记中的刘庭蕙失子得子故事于情节类型十分相似;《阿宝》篇的孙子楚中式情节,在明人小说中亦有先例;《白泽图》佚文中,则可以发现《黎氏》《郭秀才》两篇核心志怪元素的早期面貌;《鬼作筵》中的儿媳入冥料理中馈事,在《稽神录》中存在同类型素材;《鸽异》附则中的小笑话,亦见于明人笑话集《广笑府》。微观层面的考察,或可成为未来《聊斋志异》本事资料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对小说美学的把握黄德烈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体上分,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言小说曾经历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两个繁荣阶段。宋、元、明时期,白话小说渐兴,但不很成熟。清初蒲松龄再以文言形式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当时可谓异军...  相似文献   

13.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和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部书。《旧唐书·经籍志》对《西域记》未加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道家类,自宋以后,各著录家多入史部地理类(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小说。那么,《西域记》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这两部书之间“有点小关系”(《中国章回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它对以后文言小说的影响很大,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相继出现。我省发现的清代曾衍东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作品虽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没有达到《聊斋志异》的水平,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它在仿《聊》的同类作品中具有一定特色。研究和剖析《小豆棚》这部作品,对于了解《聊斋志异》问世以来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扩大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内容,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在《芥川龙之介全集》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作品近二十多篇,其中完全借用《聊斋志异》的故事写出的小说有四篇,即《仙人》、《酒虫》、《落头之谈》、《仙人》。本文论述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及其选材的着眼点,写作手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6.
《鬼买缺》、《枯骨自赞》①是清代文人袁枚所写的笔记作小说集《续子不语》中的两篇文言小说。作者自称此书"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而成。今天看来,该书内容确多荒诞不经,然而在受认识方式限制的古人眼中,神鬼的影子总是和现实生活的图像交织在一起的。古人的心理、观念、世情,风俗,往往也反映在这些离奇的故事之中。其《鬼买缺》、《枯骨自赞》虽是尽写阴间之丑事,但其影射当时首府亦国官爵、腐败者华之目的,确是令人一目了然的.这两篇小说均创作于乾隆盛世,此时社会矛盾不是很尖锐。然曾中进土井三地为县官的作者却从自己在官场的…  相似文献   

17.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0,47(1):137-146
莫言新作《锦衣》《故乡人事》是其创作固有的对传统的创造性发挥,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又融入了莫言个人的创造性。《锦衣》是对传统戏曲美学趣味的亲和,同时又加入了莫言个性的点睛之笔,融入了现代体验。丑角王婆、王豹的充分表演是对传统戏曲的改造。王豹的性格塑造则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承续。王豹的性格具有阿Q性格的一面:卑怯。王豹的革命类似阿Q革命。《故乡人事》是莫言的"笔记体"小说,有传统"笔记体"的意味,近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奇人异事的记录,也在神韵上沟通了魔幻现实主义;同时融合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和神韵,注重白描,更注重人物内心状态,直抵人物内心深处,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北京籍献书人传略郑伟章清高宗于乾隆三十七年至五十七年,开四库馆,网罗天下名士纪昀、于敏中、彭元瑞、陆费墀、陆锡熊、法式善(运昌)、程晋芳、周永年、邵晋涵、戴震、余集、翁方纲、朱筠、王念孙等三百六十人,进行了一次历时二十年的古籍整理...  相似文献   

19.
夜读清代学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之一的《长随》中,记有这样一件事:“死后检其(长随)囊售,有小册作蝇头字,记所阅凡十七官。每官皆疏其阴事,详载某时某地某人与闻,某人旁睹,以及往来书札,然断案犊,无一不备录。”长官那些见不得人的事,长随私下—一记录在第,何愁长官不被他牵着鼻子走。因此,长官平时不但不敢管教,反而要讨好“长随”。文中还记叙那“长随”拐走了陈大老爷的妾,且‘留一函于几上”,以示正告,“官竟不敢追也”,小老婆被拐走,陈大老爷竟连屁也不敢放。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间…  相似文献   

20.
王立教授的佛经文学母题溯源比较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来,他与刘卫英女士合著的新作《〈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又面世了,作为古代小说跨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