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广东濒临南海,与东南亚各国隔海相连,日军出于封锁中国南大门和进占东南亚各国的需要,在侵华战争中加紧了对广东的侵略,并一直把广东作为重点控制的地区之一。抗战八年中,日军在广东滥施暴行,残害和掠夺了无数的生命财产,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日军对广东的侵略,是从狂轰滥炸开始的。1937年8.月31日,日机6架首袭广州,从此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时止,广州便处于日机连续不断的轰炸之下。从1937年9月22日至27日,广州市德宣、西山、惠福、西禅、东堤、前鉴、黄沙、石…  相似文献   

2.
《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简评裘汉康丘逢甲是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著名的诗人。对于这样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应该怎样实事求是地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内地学术界曾经有过不同的意见,也曾流传过一些对于丘逢甲的不实传闻。过...  相似文献   

3.
由吴继德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史》是一本论述二次大战后世界历史的颇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本书力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论述当代历史,并能以发展观点来理解马列主义原理,用于实际。在把握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多层次、多侧面地剖析当代历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4.
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如果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看,宝鸡还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它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青铜器之乡和佛教圣地。在宝鸡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悲喜剧,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辉煌的作用。著名学者文怀沙认为宝鸡“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确实是很有见地之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宝鸡陆续出版了多部反映宝鸡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马植杰先生的《三国史》一书,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层面,就其历史观点,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6.
周峰  周霞 《学术研究》2007,2(7):25-30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再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人道主义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唯物史观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扬弃了人道主义对抽象人、人性和理性的崇拜,确立起实践的社会历史观念。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扬弃人道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上的先验性,确立起了革命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人道观念。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道"观念将会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鲍延毅教授编著的《孔门寓言集》,既是一部文献资料专集,又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古典文学读物。置诸案头,随时翻阅,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要求,均可收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孔门寓言”,顾名思义,好象是专为推崇儒家而编的。其实,编著者毫无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8.
李焱 《兰州学刊》2006,(11):57-58
为解决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则是直接进行土改。作为一种历史实践,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承认了历史现实并创造着历史。这种实践反映出对希望拥有国强民富的物质基础的执著追求———即经济上的近代化的历史脉络是一贯的。这也反映出我们在这一近代化的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缺乏理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红 《东岳论丛》2000,21(5):143-144
据笔者有限识闻 ,至今尚未见到古代关于州县通史之类的著作。八十年代 ,我国地方志编纂 ,空前繁荣 ,成果辉煌 ,但就地方史这一领域 ,特别是县级行政区域的通史 ,也尚未见到面世的著作。 1999年 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曲延庆编著的《邹平通史》 ,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地方史的这项空白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邹平通史》作为一部地方史 ,以中国通史为背景、为轴线 ,又比较突出地写出了邹平历史的特色 ,我认为 ,这便是《邹平通史》的主要成功之处。一、浓墨重彩 ,凸现邹平的文化特色和人文优势。《邹平通史》在以政治变更为主线 ,以经济发展和文化教…  相似文献   

10.
张光成 《理论界》2010,(2):126-127
《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打通天道与人道,从本体论上找到人的存在的本体根据,从人类学上找到本体论的为我形态。《大学》则一开始就把生命与生命的价值区别开来,指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就在于生命有其使命,指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天赋使命。所以明德与至善,就是《大学》为人类文明和人的生命扬起的旗帜。从本体论证主体,从天人之际究明人类存在的根据,从本体论中为人类的价值世界寻找到理由,这是哲学这一学科存在的充足理由所在。面对今日哲学研究的支离破碎,哲学有必要原始返终,回到自己的本务和正途上来。这正是我们重新释读《大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民族情绪,作为自由主义领航人的胡适在国家处境日难一日的情况下,与其他同仁一道以《独立评论》为平台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辩争,表达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深切的民族主义关怀,具体呈现为理性爱国主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对自由主义的坚持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鲁小俊 《天府新论》2007,(4):128-130
循环的天命观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认可天命,《三国演义》也就笼罩在悲剧氛围之中:人的努力和奋斗无法改变天命;道德和正义改变不了天命;“主观”的情感倾向与“客观”的天命之间存在着悖论。  相似文献   

13.
译者注:90年代以来,内地与香港学术界之间的交流颇为密切。然而,香港学界的一些新颖而独到的学术见解仍然未能及时为内地学者所了解,当这些学术见解仅以英文发表时尤其如此。译介这类英文论著实属必要。1990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香港大学历史系陈刘洁贞...  相似文献   

14.
黄正林教授的新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研究(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下文引本书观点只注明页码)是近年来研究抗日根据地史的新作,也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下文简称边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读书人中,编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被动的读书者。在做编辑的十余年中,读书审稿几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一切都在程式化、职业化的轨道中运行。职业化的被动阅读常常是沉闷和枯燥的,不过,也有意外收获的时候,有时能在不经意中发现一些让人在思维和心智上都深受启发的书。  相似文献   

16.
张越 《东岳论丛》2005,26(5):206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以历史考证学的丰厚创获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强势发展为最主要的两大特征.研究者或称之为史料派和史观派,或称之为新历史考证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此来概括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之主潮.陈其泰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一书,以50余万言的篇幅,就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细致的开掘,多方位多角度地论证和展示了新历史考证学派的形成原因、重大成就、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与特点,是首部专门探讨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的著述.  相似文献   

17.
《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以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家李尔重以纵观历史的气魄、全面再现时代生活的写实笔墨,将中国人民十五年艰苦抗战的整个历史进程尽收眼底,为人们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与当代其他许多历史小说相比,这部书有着它明显的独特之处。其一,它更侧重于史实,而不象大量的历史小说那样更侧重于文学性。历史小说既然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便至少有两类,一类侧重于文学,一类侧重于历史。在侧重于文学性的小说家那里,历史事件往往只是一点因由,一种背景。而在《新战争与和平》中,历史事件却成为叙述结构的主线,成为被作家正面地、详尽地展示的  相似文献   

18.
<正>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处祖国西北,是一个大有希望、尚待开拓的地区。它地域辽阔,山川壮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和潜力。在这块宝地上进行四化建设是大有可为的。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过去它与外界的交往较少,至今人们对它还不甚了解,尤其是对它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黄寿祺教授(现已故)和张善文先生合撰的《周易译注》将古奥神奇的《周易》,从诸多歧异解说和附会中解脱,逐字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引导读者读而通俗易懂,开辟了古籍整理工作中译、注、论三结合的一种科学的研究体例;那么,黄寿祺教授的高足江国梁的《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八卦的剖析及其实际应用》面世,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结合古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况,力求"一"的科学真谛,以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的原理,从而新立以"光——气学说"为核心的"太极学说",初成了以《周易》原理为基础的"宇宙统一自然场"论,或谓宇宙总体理论.这是引人瞩目的贡献.作为一项《周易》研究的成果,书中一些部分曾先后在国际易学山东会议及成都全国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上  相似文献   

20.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7,(6):216-220
没有历史记忆就没有历史叙事,电视剧所再现的家族记忆和个人故事,通过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从而达到重建社会记忆的目的。问题是电视剧的叙事者是如何利用个人想像记忆对社会集体记忆进行编码的,在编码的过程中是否受到男权意识形态的操纵,电视剧《大宅门》的叙事即投射出叙事者对于历史的记忆与编码,女性在历史中位置的缺失或变异,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