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伴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愈加凸显。在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带动农民共富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共富的主要途径。基于全国总量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集体资产分布不均衡、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弱、经营管理型人才匮乏、集体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法律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进程等途径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研究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化目标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有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乡村短板,是引领农民跨越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而拘囿于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产权结构封闭和治理结构失范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仍较为薄弱。面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以“飞地经济”为抓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重盘活集体“三资”和扩大产权开放性,加速推动“政经分离”,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部分,与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实现农民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和必由之路。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壮大中还存在着整体基础薄弱、区域发展失衡、发展动力不足、治理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困境,难以对共同富裕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应持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治理体系,从而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实施乡村振兴和追求共同富裕的新时期,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新时代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备现实基础,但也面临思想认知困境、参与主体困境、经营管理困境、发展环境困境。为此应通过普及常态化的农村现代化培训站以增进思想共识和技能提升,构建共同富裕原则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以科技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确保集体“三资”增值,优化健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以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难点问题。以山东省代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构了新型村集体经济异质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剖析了村集体经济推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发现: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是以乡村政治精英领导的村“两委”班子为关键人类行动者和土地、房屋等非人类行动者,通过行政征召、专家征召、文化征召等方式推动行动者网络形成与发展,并不断破解村民的异议与矛盾,从而达成利益联盟,构建稳定行动者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村民利益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村干部说服性治理工作逻辑在矛盾化解、争取村民信任与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村内民生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平利益分配、文化权益保障等方式实现了村民物质富裕与精神文化富有。 相似文献
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乡村治理则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塑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在于发挥党组织的“内核”作用,创新乡村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全面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半农半牧区”党建引领下的村级集体经济治理,形成了一种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动力、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与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有机融合的新模式。然而,该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专业化队伍能力有待持续增强、数字赋能水平较低、创新能力有限、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尚未完善等。因此,应通过党建核心引领激发集体经济动力、数字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保障集体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打造特色产业链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在此“四维”向度上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潘璐戴小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2):39-54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内在需求。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中面临产业发展的经济制约和政治考核的行政制约,容易出现实践运作与制度目标脱节、集体经济名实分离的发展悖论。具体表现为:发展集体经济被“任务化、指标化”,行政压力加剧基层的形式主义;集体经济外部依赖性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集体经济“有收入、无带动”,农民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学界在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政策解读和制度诠释的同时,更应正视基层现实中的难点问题,在对现实的理解和反思中完善政策设计与实践路径,适度、客观地引导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见证了我国乡村社会的“集体缺失”。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实需求,呼吁“找回集体”,各地也纷纷在探索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载体的集体再造道路。山东烟台X村推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是这些探索中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虚拟确权”实现土地流转,在保证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前提下,促成经营权向集体回归,以达成农民财产权与集体统筹的平衡,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集体经济支撑。山东烟台X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是新时期众多党建型集体经济中的一种,这一模式为我们全面反思乡村治理中“集体回归”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证,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其具体路径在于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被赋予新的使命任务,迫切需要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推进党建创新,要准确把握其价值旨归,在工作重点、作用发挥、助推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基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乡村治理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法从创造力、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四个维度,提出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优化向度,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组织保障、动力支持和关键支撑,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保障功能和助推改革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始终没有变,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是历史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深刻理解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从“何以可能”的视角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以何可能”的视角看,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引领乡村振兴明确“为谁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如何推进”等问题。从“意指何在”的视角看,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等难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施远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4-72
实现共同富裕,数字乡村建设是关键路径之一。数据承载的信息成为一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催生、激活和放大数字技术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以及普惠效应,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赋能机制、共享机制以及均衡机制,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具体实践包括:高水平规划引领数字乡村顶层设计,数字赋能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以及治理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但是,数字乡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具体包括:代际与阶层数字鸿沟问题,隐私泄露风险问题以及数字乡村建设资金、人才等资源相对缺乏等,需要通过强化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加强政企合作;创新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技能和素养以及规范政府数字监管,合理平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等路径来更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3.
郭宇坤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5-31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乡村振兴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内容,能够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弥补中国乡村建设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当前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还存在乡村现代化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低收入和特殊困难群体较多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度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坚持绿色和谐发展理念,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等路径,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1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起点上,回溯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展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阐释共同富裕逻辑、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提供借鉴。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是从“天下大同”到“天下共富”,理论演进是从“个体独享”到“社会共享”,实践探索是以“先富后富”实现“逐步共富”,战略推进是从“消除贫困”到“美好生活”,未来展望是从“小康社会”走向“共富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建党之初的发蒙启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探索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的破旧立新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强化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止步,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在这种赓续接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步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维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与转向。在新时代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完善共同富裕“布局”;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坚持协调发展,加固共同富裕“支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共同富裕“短板”;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增强共同富裕“动力”。通过多维措施的构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19.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减贫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旅游情境,基于“核心-边缘”与空间正义理论,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案例,剖析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的空间非正义表征与机理,揭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回流、人民主体性回归、空间秩序再建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是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互嵌的底层逻辑。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地理、产业、资源、决策等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空间结构引发边缘群体的多元化涌现。治理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从空间结构、主体关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模式,保障边缘群体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权益的平等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区域正义、阶层正义、资源正义与权力正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要重视精神方面,实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协同发展。人文经济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谋而合,人文经济关注人的重要性,通过人文与经济的融合,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首先,本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和共同富裕的内涵,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接着,本文从绝对与相对、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三个层面探究人文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研究发现,作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经济,可以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赋能。人文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会遇到价值观的地区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匮乏、市场不完善的困境。最后,针对这些困境,本文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公平与文化平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