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何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富金壁对许慎关于形声字的定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道: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喻也,喻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  相似文献   

2.
言论,有高深的理论和日常普通浅显议论之分。这里我们只摘录分析先秦诸子对于后者的论述,且只限于政治言论常态。 一孔孟所谓的“知言” 《论语》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这里的知言。知人,是指一个个的人与言,还是泛指社会整体的言与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倘联系上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以及从《尧曰》整篇看,显然是既指具体的言与人,也指整个社会的言与人。孟子对于“知言”之论,就详细些了。他对“何谓知言”的回答是:“ 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  相似文献   

3.
徐溪 《西域研究》2014,(4):110-114
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群体的主体精神特质表现在三方面:谨微慎行,缄言自守,期盼回归与起用;坚韧豁达,自强不息,成就别样人生;心存仁爱,同情民生疾苦,赞同民族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4.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5.
《文选》《文心雕龙》《诗品》三书,形式与范围虽不同,但都是集大成之批评著作(只是昭明本以文选形式出现),并且成书相距不远:《文心雕龙》成于齐末①;《诗品》成于梁天监12—17年③;《文选》成于梁大通2年一中大通3年③。故心雕龙》论诗,虽云涵括众体,重点却在五言:《诗品》所评,虽称“止乎五言”,但正如近人许文雨所云,“仲伟评小谢绮丽风谣,已非尽五言。又评夏侯湛见重潘安仁,以《世说》考之,乃湛《周诗》为安仁所称,然《周诗》实四言也。可知古人著书,例不甚严”④。而《文选》所录诗共443首,五言却占396首。故通过…  相似文献   

6.
陈俊杰 《理论界》2023,(1):102-109
贺铸常将心中之孤苦与“物是人非”意识融为一体进行创作。考察其《东山词》中的相关内容发现,“物是人非”的表现方式有四:“重游故地”的书写,“物”指草木、山河等,而“人”指美人或亲友;“旧屋、故院”的书写,“物”指房屋里的日常用品、庭院中的自然景致,而“人”常指妻子;“老年”的书写,“物”亦指自然之物,而“人”指作者本身;“回顾古人”的书写,“物”泛指某个地点,而“人”则指古人或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庄子"三言"密不可分,同汇于卮言。卮言在语言艺术表现上骈散结合,语汇丰富,简洁蕴藉。卮言与寓言、重言一起完整地表达了庄子逍遥、齐物、无为、坐忘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苏云 《家庭科技》2011,(8):33-33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是19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的,当时出现的译著为:1902年章太炎翻译的日本岸本龙武太的《社会学》;1903年马君武翻译的英国斯宾塞的3卷本《社会学原理》;1903年吴建常翻译的美国吉丁斯的《社会学提要》。其中,较为出名、社会影响较大的当数1897年至1902年由严复翻译介绍,1903年出版的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中译本的书名称《群学肄言》。中译本社会学著作问世后,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学校有: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北京大学;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1917年清华大学和燕京大…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吾伦上一个世纪之交,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做出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1897年J·J·汤姆逊发现电子;1900年普朗克提出光量子...  相似文献   

11.
参考《曹操集》中曹操诗文写作的缘由、政治背景等,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美好的社会理想、兼济天下之志;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利益共享;重视求言,善于纳谏;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厉行节俭,反对奢靡;灵活的处事原则;虚伪与残暴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聂华苓的小说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特点,善于使用比喻。文章探讨其小说的三类用比特点:描摹事物,渲染氛围;借物写人,深刻传神;抽象哲理形象化。并指出种种喻体意象蕴藏了作家丰富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3.
皮锡瑞曾极其简扼地把宋以前与宋以后的儒学概括为:“汉儒多言礼,宋儒多言理。”《经学通论·三礼》,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页)“多言礼”的,不只是所谓汉儒,而是包括从汉至唐的儒者;其所言宋儒,也不仅指两宋,而应读解为宋学。宋学渊源于中唐的“儒学复古”,作为其中坚的古文家大力提倡仁义,关系到宋代性理之说的产生,这些已属常识。但是中唐古文家为何大力提倡仁义,对此似乎没有给予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探索一下从礼乐到仁义的转换及其背景。一、唐代礼学的变化众所周知,六朝人精通礼学,有不少大型著作,如刘宋何承天…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道教在黄山的历史,就不能不先提到轩辕黄帝。因为。轩辕黄帝的清静之术为后世道教所推崇,他们认为,道教始源于轩辕黄帝。是他们的道家始祖。道教典籍《庄子》中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而黄山则以劈地摩天,峭壁峥嵘的峰林;千姿百态,妙不可言的奇松;巧夺天工,妙趣横生的巧石;温润怡人,可饮可浴的温泉;峰裹素锦,壑铺白玉的雪景;飞瀑高悬。深潭清澈的溪流;更以浩瀚无垠。峰尖如岛,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的云海.以及诸多因素而形成的万壑幽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言志抒情写意,素来讲究“理不可以直指也”,“情不可以显出也”①。在散文创作中,虽然不乏直抒胸臆、直明其理之作,却以托物、因事、借景来言志、抒情、说理,意境融彻的作品为上乘。正如王国维在《人;和词话乙稿序》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中国的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衡量散文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于散文,犹如色彩之于花朵,光华之于月亮,节奏之于音乐…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借用奥斯汀的以言指事之称,认为语言中的禁忌语也是“言有所指”,指代的是客观世界中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和理念,因此被禁忌。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称语类、专有名词指称语类、普通名词指称语类三个类别。人们之所以禁忌这些言语,是混淆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九歌》新论(一)黄震云《云中君》为雷电之神《云中君》,一般以为是云神,言出王逸《楚辞章句》云:“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王逸没有说出根据什么,后人只是未加深究相从之。但王逸在《天问》注释说:“屏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时,则云起而...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在他的权力达到顶峰时帝制自为,千百万人为之流血牺牲的共和国体有倾覆的危险;正值“全国人人所欲言,全国人入所不敢言”①之际,梁启超  相似文献   

19.
一种运气相关的知识论是值得捍卫的,亦即,任何知识都具有运气相关性,但又并非仅靠运气。这种知识论要旨如下:一方面,“知道”一词的从言用法要求我们将知识模态化,从言的知识不是必然的,也不一定是现实的,它只是可能的,这符合我们关于知识的反运气直觉和模态直觉;另一方面,“知道”一词的从物用法要求我们将知识超内涵化,从物的知识主张从而成为一种法因式本质主义主张,而非关于可能事物或必然事物的模态主张。总之,在从言层面,所有的“知道”都只能是“可能知道”;而在从物层面,所有的“知道可能(或必然)”不是模态(内涵)地,而是后模态(超内涵)地知道。  相似文献   

20.
地方教育理论期刊的困境表现在“身份”不很确定,人、财、物不足,质量不甚高;地方教育理论期刊摆脱困境的对策主要有:尊重实践给予准确定位,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保证刊物质量,优化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