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奎因对分析性概念的抨击使分析性问题成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一个中心议题。通过对奎因分析性概念的分析,以表明一种不同于奎因的观点即分析性问题本身是一个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我们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理解,以及语言中所包含的独特标记和特征描述使我们有可能谈论分析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补贴与反补贴中的专向性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旭 《学术探索》2005,(4):66-70
专向性问题是反补贴法律制度需要确定的重要标准之一。研究补贴的专向性不仅是补贴与反补贴之间关系协调的需要,同时补贴专向性问题对于补贴和反补贴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也具有积极的反作用。本文主要基于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对于补贴专向性问题的规定,通过结合相关立法沿革及专向性评判标准之分析,提出了笔者对于补贴专向性标准的总结和评价,以期对补贴制度、反补贴制度以及补贴的专向性问题作出一个清楚的概括和探证。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评价和选择虽然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又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活动。对一个问题的评价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真实性,(2)问题的恰当性,(3)问题的价值性。对问题的评价可区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解题前评价和解题后评价。其中,内部评价是一种认识论评价,主要以启发性、新奇性、普遍性、深刻性、渗透力和增殖力作为问题评价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自迪昂对判决性实验提出质疑以来,判决性实验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的一个症结是,争论双方对判决性实验问题的理解存有误解,它导致了辩护与反驳的不一致.事实上,判决性实验问题有它自身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决定了谈论问题的语境和求解问题的应答域.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就道德的共同属性、在阶级社会里到底有没有全人类性的道德、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是什么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不要继承和发展全人类性的道德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共性是可译性的理论基础,文化的差异是可译性的认知途径。可译性问题不是一个二分体,而是在文化认知角度下的一个译文确切性问题。因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对立统一的。跨文化间的翻译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当前历史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认识到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缘由、根据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山 《江汉论坛》2002,42(10):49-52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是作为“问题”被人们提出来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梳理解答:一是“问题”提出的原因,二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根据即它何以具有当代性,三是如何阐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即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两性问题包括两层含义:男女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问题。为什么不用“性问题”而提出“两性问题”呢?理由是:“两性问题”包括“性问题”,但比简单地提“性问题”的面要宽;另外,从影响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看,目前对男女两性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男女社交公开和自由都未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法教学引入语法象似性理论,有助于解决汉语语法教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它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而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引入的基本途径为:引入距离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相互间距离的远近问题;引入数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数量与信息量的关系问题;引入顺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哲学的当代意义,其真实的根据在于哲学问题的人类性和哲学思想的独创性。作者认为,传统哲学的当代性,首先是根源于其深层的、深厚的、深刻的人类性,因此越是人类的,越是当代的;其次是源于对人类性问题的时代性课题的理论自觉,因此越是自己时代的,越是当代的;再次是源于对人类性问题的个体性求索,因此越是具有独创性的,越是当代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科技》2007,(2):42-43
一、心未成熟,性就不可能成熟 性是个性成熟之中重要的部分,成熟地对待性,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 以前很多观点认为,性出了问题,是因为婚姻或者伴侣关系本身出了问题.而一种全新的观点认为,性的成熟是个性成熟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性当中的很多问题,表面看起来只是伴侣关系中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要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自立的人所必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概念不应当是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指称,它所指谓的只是现代文明的内涵或曰文化。其涵义有三个层次: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现代文明的价值理想;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内孕着两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一,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问题;其二,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统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现代性与中国性之统一的要义乃是后发现代性建构与后(期)现代性建构的统一问题。后发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性向普世性的现代性开放,后(期)现代性则意味着现代性向特殊的中国性汲取滋养,以创化中国性与现代性相融汇的文化传统(不是传统文化)之河。中国现代性建构,从中国性角度看,在文化的生活方式层面之指标序列上,主要要致力的是:非普世性的亲友社群与超越文化;普世性问题却很可能是非普世性解决的全球化与生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宏宝 《人文杂志》2007,4(4):99-109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作为20世纪最主要的话语事件,是围绕着利奥塔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一个关于知识的报告》所引发的争论而凝聚起来的,这场争论使得后现代问题成了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基本话语机制。由此,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可分为1979年以前和以后两阶段。1979年以前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和艺术领域;1979年以后则向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播散,从而触发了对启蒙以来的现代性进程的全面反思和批判,并由此形成了现代性设计的终结和后现代性到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有趣的是,后现代到来的提出形成了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但结果却使后现代性问题变得界限模糊。与此同时,一个更主要的问题被提出来,这就是现代性与"第三世界在场"问题。本论文以概述的方式总结了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韦志明  李玉蓉 《阴山学刊》2006,19(5):108-111
公正审判权是一项宪法性程序性人权,其国际标准所具有的普适性毋庸置疑,然而其内国化问题则是一个人权的实践问题,是一种实然的技术问题。应综合考量中国的实际情况,司法性权利采从技术到制度,防御性权利宜采从制度到技术,救济性权利则采有利于被告之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以48名阅读优生和阅读学困生为被试(24名阅读优生,24名阅读学困生),采用2×2×2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附加问题的不同类型(意义性附加问题和监控性附加问题)和不同位置(附加问题的前置和后置)对阅读学困生和阅读优生说明文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附加问题在说明文阅读理解上存在显著影响,对阅读学困生的影响要强于阅读优生;(2)意义性附加问题对阅读学困生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效果要强于监控性;(3)附加问题的后置效果要好于前置。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7,(10)
专名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一直处在重要地位。专名理论通常分为摹状词理论和严格指示词理论,二者的最主要分歧在于确定专名的指称对象的方式不同。名称的描述理论认为专名在确定指称时需要通过借助摹状词,传统描述理论哲学家也意识到确定名称所借助的摹状词因人而异,这样可能会造成指称失败。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描述性的反事实状况不能造成专名指称的不同。专名具有严格性。与此相伴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可能世界理论的理解。本文从可能世界这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专名的严格性问题,并从逻辑角度阐述专名严格性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专名的严格性与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密切相关,对专名作严格性的理解可以直接解释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对"性生物决定论"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巍 《河北学刊》2001,21(1):53-56
人类的性问题历来是伦理学领域敏感而又争议颇多的问题.女性主义伦理学也把对性的研究作为重要的课题.在提出和建立自己的性理论过程中,女性主义首先对以往伦理学中的"性生物决定论"提出挑战,强调性的社会构成和政治意义,以及女性的性主体地位.本文简要地梳理和论述了作为女性主义性理论核心的上述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问题作为人及其存在的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内在相关。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构成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精神存在对于肉体存在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从而构成人和人的存在的内在理由。对人的二重化的分别确认,形成了人性论上的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分野,它们折射着经验立场同超验立场的对立,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我国的规范建设中,出现了规范结构脆性的问题,表现在劣质规范居高不下,优质规范数量不足。大量的劣质规范如部门规范、工具性规范、抵触性规范、折旧性规范、虚置性规范、重叠性规范的存在,使规范系统整体的品质不高,规范的功能衰退。这些问题与规范自身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长期的工业偏向性、城市偏向性、市民偏向性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边缘化,公共政策固有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三农“问题的顺利化解必须也只有依靠公共政策重心向“三农“问题稳妥、有序、有效转移,这是公共政策历史的应然转向、公共政策现实的当然取向、公共政策前景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