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老年人逐渐丧失传统社会尊者优势地位而逐渐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弱势群体问题不是因其自身原因所造成,而恰是其缺乏必要社会支持的表现.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境遇.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大专院校以及专家学者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专业性正式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发挥社会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支持,以及增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能力,是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已在全国颁布与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单项制度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相互之间也越来越衔接与配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7,22(11):34-36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农村社会救助的内涵、框架、特点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并对构建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大胆设想,以便能够促进农村社会救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的尊严不断提升,维护和提升人的尊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人的尊严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社会性的价值表达。人的尊严问题特别与弱势群体相关,弱势群体具有贫困性、脆弱性和易受伤害性的特性,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侮辱,他们有更强烈的尊严诉求。维护弱势群体的尊严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伦理关切。  相似文献   

5.
张颢 《社科纵横》2012,27(12):18-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伟大战略工程,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坚决清除阻碍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5,20(3):106-10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广大农民群众在新中国的领导地位,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前年未有的制度基础和历史条件。建国后的农村社会救助经历了五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紧急救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这些历史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物质上和实践上的准备,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需要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成为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贾毅  贡保草  马文君 《社科纵横》2009,24(12):60-63
文章从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这一前提出发,对农村社会救助相关问题的概念进行概括,即对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进行探讨。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层次出发,讨论该地区农村社会救助现状,并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初步理顺该地区农村社会救助现状、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建立健全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老年妇女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安享晚年的重要因素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而这些资源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提供,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直接影响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市10所养老机构和18个社区中的785位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了昆明市老年妇女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昆明市老年妇女的社会支持需求广泛、经济供养渠道多样、生活照料功能弱化、精神需求强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4,(9):12-41
在全国民政系统高扬"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旗帜,社会救助事业蓬勃兴旺,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民政部于2004年9月8日至10日在青岛隆重召开了全国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副部长杨衍银作了重要讲话,山东省民政厅等18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59个单位提交了书面经验交流材料。无论是典型发言,还是书面材料,都浓缩了全国民政战线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新经验、新思想、新做法。本刊特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综合议题及城市低保、农村社会救助、扶贫超市以及捐助等单项议题,凝聚社会救助工作的"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7,22(5):21-22
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甘肃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政府救济和社会救助两个方面入手,构筑包含生存权益保障系统、生活支撑保障系统、突发应急保障系统、时令解困保障系统、特殊补充保障系统与外部环境保障系统六个方面完整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电视媒体在慈善事业中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弱势群体,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普遍缺乏社会参与的机会和能力,都有着被边缘化和被社会排斥的被动特征.对社会救助事业而言,国家和政府的救助体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而电视台的责任在于宣传并阐释相关的救助政策和制度,协助政府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相似文献   

12.
赵丽欣  韩方玉 《学术交流》2006,(12):134-13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而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对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发展目标、开放的分层结构以及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此,要把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作为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并视为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要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在弱势群体的救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又促进了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在救助弱势群体领域有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越性,因此我们应当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完善以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我国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救助领域沿着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万鑫 《社会工作》2009,(17):7-7
制度建设是社会救助的首要前提,是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困难群众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制度作保障的民生问题,才能得到长效解决。对此,江西省新余市从城市低保制度实施开始,就非常注重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并为农村低保的建制工作率先在全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玲  杨群 《社会工作》2009,(2):50-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各个群体产生利益分化和群体分化,形成了贫困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贫困弱势群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进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本文将对其医疗保障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缺乏医疗保障的成因,提出针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医疗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一般是先行的,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华人社会中,社会救助体系的地位尤其突出。目前我国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困难户救济和“五保户”救济、灾害救济以及其他救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保障最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3,(3):26-27
大连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002年,结合大连工作实际,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实施了城乡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患重大疾病城乡特困居民的医疗负担,维护了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了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为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建始县民政局精心编织群众生活保障安全网,建立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低收入认定等社会救助制度,经过不断的努力,全县基本上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瑞萍 《社科纵横》2006,21(7):100-102
社会救助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保障手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对缓解农村贫困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族主义下的日本社会救助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在东方儒家"家族主义"与西方"民主主义"的碰撞和妥协中构建的,其遵循明确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体现着家族主义及其儒学渊源.依靠这一以家族主义为基石构建的社会救助制度,加上多元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日本实现了保障国民维持健康且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权利的社会救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