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后积极支持美国的重要盟国之一。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危机伊始就主张并建议美国迅速占领古巴。但随着危机形势的发展,出于维护英美特殊关系、避免世界大战爆发和提升英国国际地位的考虑,麦克米伦转而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危机。麦克米伦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其第二次柏林危机缓和政策的延续,它不仅对缓和美苏之间的危机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对英国欧洲政策的制定以及60年代中后期国际局势的缓和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对抗,把人类推到核大战的边缘。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冷战背景下寻求战略平衡。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反应,挑起了古巴危机。但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险些走向核战争,责任在美国,美国的激烈反应和战争威胁使之升级成为危机。  相似文献   

3.
国际危机管理的“有限理性”——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总统的危机决策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实际的管理行为只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国际权力政治和国内官僚政治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构思和执行。“有限理性”由于“有限”一度使危机有转化成战争的危险,也由于“理性”最终使危机得以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认识国际危机管理中的“有限”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首脑外交"在国际危机处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成功解决堪称是通过首脑外交处理危机的典范.这种作法对当代国际社会处理重大国际危机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杰  宋卓如 《国际论坛》2013,(2):35-41,80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冲突彻底公开化。对此,尼克松政府进行了周密的调研和分析,认为苏联更有可能是中苏战争的挑起者。在此基础上,尼克松政府预估了中苏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规模以及美国的利益所在。围绕如何应对中苏冲突,尼克松政府内部存在着"亲苏派"、"中立派"和"亲中派"的分歧。经过深入的讨论,尼克松政府决定执行"维持当前政策但更多地偏向中国"的策略。这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关系学中“层次分析法”的产生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更为严谨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以发生在美苏间的古巴导弹危机为案例,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和方法解释决策者的政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认知失调的分析模型,分析国家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现象,以探索认知这一心理学因素对国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是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和整合。当前我国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空间向度上夸大个人价值而淡化集体价值;时间向度上重视当前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价值追求;内容向度上强调物质价值、科技价值和知识价值而藐视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促进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相似文献   

9.
约翰·伯顿的冲突思想具有开拓性意义.他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国际冲突发生的基本动因,并对冲突本身、预防和解决冲突的谋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需要是国际冲突发生的根源之一;遏止和冲突解决程序是必要的应对策略.伯顿对国际冲突研究的基本贡献表现在:新颖的视角、相对完整的建构体系及对一定领域的指导效用.毫无疑问,伯顿推动了国际冲突研究的发展.然而,伯顿的冲突思想毕竟处于初始阶段,尚存不少疑问,需要进一步充实与改进.  相似文献   

10.
技术联盟中的冲突、沟通与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联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合作者之间存在的潜在冲突以及如何恰当地去处理冲突。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 ,技术联盟中的冲突是“学习和保护” ,联盟的参加者不仅想要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或技术诀窍 ,并使合作伙伴拥有的互补能力和技能内部化 ,同时还想保护自己的核心资源以防止被合作伙伴单方面吸收或利用。解决冲突应把握如下主要原则 :信任原则、双回路学习的原则和一体化解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影响苏联和中国社会发展特点的若干因素上述分析以苏中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制度发展的类似点与共同的逻辑为基础。毫无疑问,在它们之间毕竟还存在巨大的差别,可以通过不同的因素来解释这些差别。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民族性、区域性,必然导致不同法制的磨擦、冲突,而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互融性,又促使它们走向融合、统一.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冲突而融合,从多元到统一,逐渐成为法的发展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13.
出于文化建构的目的,作为小说的《无名书》不惜牺牲了文学本身的叙事效果,作品主人公印蒂形象也显得复杂难解。从象征维度来解读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清晰看到文学叙事和理念建构冲突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潜隐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视为“五四后期人物”的思想家殷海光是20世纪后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又从冲突走向融合。此一过程尤其反映在理性与价值这两个维度上。首先,殷海光的主要研究旨趣不在自己的专业逻辑与分析哲学上,他的思考重心是人类文化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实现,但其全部运思进路却又是从逻辑与分析哲学出发的。其次,殷海光的自由主义带有浓厚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自由民主观念有特定的道德内涵,包含有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如个人尊严、个人人格的完美发展、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在这方面与英美传统的立场不同,保持了五四传统的特色。第三,殷海光生命前期的治学方法严守着逻辑实证论,在晚年时走出了逻辑经验论的限制,开始讨论属于心灵层面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等问题。第四,殷海光早年坚持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激烈反传统的立场,到了晚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重大改变,这与他的视野主要转向了人的心灵问题及价值问题有关。殷海光内心蕴藏着强烈的价值意识,却以理性的追求为企向,在他的晚年这两个维度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5.
尽管冲突回避是中国组织中常见的冲突处理方式,但它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冲突,反而会造成溅溢效应,给组织成员的互动、团队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冲突回避可以分为结构性和过程性的冲突回避,前者源于组织结构上的屏障,后者则因为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制约,而且这种制约以人们的负面预期为中介.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回避,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以分权化的组织结构破解结构性冲突回避,并从负面预期入手改善过程性冲突回避.一方面,负面预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知偏差导致的负面臆想,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予以削弱或扭转;另一方面,经公开讨论的规则和管理开放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弱化价值观对负面预期的影响,推动组织成员采取直接的冲突处理方式,促进组织有效性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裂”、“置换”这两个概念分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翁凯瑟琳的死亡悲剧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既追求理想化爱情又追求现实爱情的“兼得”心理。“理想”与“现实”这两股力量在她身上相互对抗,势均力敌,最后将她的精神撕裂。传统文学批评拔高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爱情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反映了在艺术的“安全”领域里,作者与受众喜好将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作家凌鼎年的小小说充满浓浓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贯彻到他的创作始终,作家爱憎分明,肯定与否定,尊重事实的真实,而不是一种理想的推演。其创作体现出的文化主题,是文化赞美诗,也是文化忧思录。  相似文献   

19.
环境风险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关系,如社会经济地位与风险地位的差距,解释环境风险以确定责任分担的专业知识与话语权力的失衡,对环境风险的传播、接受与认知造成巨大心理影响,产生诸如怀疑、焦虑与怨恨的心理影响与道德冲突,对社会安全的潜在影响不亚于环境风险本身;因此,环境风险的生产与分配逻辑、传播与认知机制及其心理影响与道德效应,与社会的稳定和谐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人们的高度关注与慎重应对。  相似文献   

20.
从冲突本身切入分析环境冲突,并从资源、利益与信息三个方面对环境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和广东茂名芳烃(PX)项目事件两大案例,研究环境冲突发生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污染冲突中资源稀缺到利益冲突的直接路径,也就是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直接利益冲突;二是邻避冲突中资源稀缺通过信息闭塞导致可感知利益冲突的间接路径,也就是环境污染尚未形成,但是存在可感知的利益冲突.以此来解释资源、利益与信息在诱发环境冲突中的互动机制.研究认为,环境冲突研究的预防也应当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完善参与机制、协商机制和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