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张载哲学基本属性是气一元论唯物主义,还是二无论?关键是弄清楚其“神”范畴及它与“气”范畴的关系。一、“神”不是“清气”一些论者认为“神”就是清气。他们的根据是张载说过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其实,张载这里讲的“清”,不是指“清气”而言的名词,而是指“清通”而言的形容词,即“清通不可象为神”。张载还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以上《张载集·太和篇》,以下只注篇名)“推而行之存乎通。”(《神化篇》)由此可见,“清通”是形容运动变化,说的是气澄清就能感应变化无所不通。这种感应变化的态势叫做“神”。所以,“神”不是清气,而是气的功能。如张载所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鬼神屈伸之义。”(《神化  相似文献   

2.
张载哲学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以“虚空即气”判定张载在本体论上持气一元论,力陈其与程朱的理一元论、陆王的心一元论的对立.我认为这种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按其内在逻辑将张载哲学体系结晶成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有序联结,那就不难发现“气”并非作为单独的本体概念提出的,而是结合其他范畴加以阐发,并由此确立了性气关系结构,奠定其哲学本体论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找到把握张载哲学体系结构的关键环节,重新认识其在宋代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说“理”     
<正>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事交往中,经常会听到说:“合理不合理”或“讲理不讲理”,这“理”是一种规范法则,它维护着自然秩序,规范着人生行为;在哲学上它有极丰富的内容,而构成我国哲学中的主要流派——“理学”。宋代理学我们且从二程说起,程伊川曾经有“真元之气”的命题,这“真元之气”不是气,而是“真元”或者“元”。后来在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中,采用了伊川的“真元之气”的理论,作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他的《新理学》体系中主要的一环。他说:“今试随便取一物,用思将其所有之性,一一分析,又试用思想其所有之性,一一抽去。其所余不能抽去者,即其绝对底料。例如自一  相似文献   

4.
从整个理学思想前后发展的序列看,张载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周敦颐、邵雍理论的基础上,用物质性的“气”对抽象的、无形无状的“太极”作了唯物主义的明确规定,从而在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的问题上与佛老的虚无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这不但迈出了肯定现实纲常伦理的客观实在性的第一步,而且还从“万物一体”、“天人一气”的宇宙观的高度论证了“民胞物与”这样一个深邃、博大的人生境界。正是由于张载的这些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宋明理学才开始进入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是当前研究张载哲学中的主要范式,但仍未能消除持续已久的“虚气相争”现象。通过对这一范式运用中所存在诸问题的检讨可以发现,张载的哲学体系是由天人、性气两条线索经纬交错而成的理论整体,“气”是张载哲学中标志着宇宙统一性的哲学范畴,“太虚”是“气”散的本然状态,依托于“太虚之气”的“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中的本体,标志着张载哲学宇宙论和价值论的“天人合一”性质。  相似文献   

6.
吴震 《学术月刊》2024,(1):11-23
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气学、理学(道学)、心学三分构架,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一个基本预设。张载作为宋代道学的奠基者之一,开创了所谓“气学”传统,王船山的思想以重建道学传统为根本旨趣,丰富和推进了气学理论。船山理气论呈现的思想样态表明,船山是广义道学史上的人物,而非单纯的所谓“气学家”。船山学在本体论域,接受周敦颐的太极说及朱子的本体论诠释方法,以太极释张载的“太和”,肯定太极即本体。在理气问题上,船山学在“天地之理气”的预设下,坚持理气不离、理气一体的立场,同时对朱子学的理气不杂说亦有肯定,提出“气不损益,理亦不杂”说,并承认相对于气而言,理有“秩序”义,因而在工夫上主张“以理御气”,呈现出与理学工夫论相符的一面。船山学一方面坚持“理是气之理”的气本论立场,甚至认为心、性、天、理都必须“在气上说”,另一方面又引出“诚”的观念,认为诚是气的本然之体,又是天之实理,而且诚是“极顶字”,是不可用其他字“代释”的最高概念。船山学在宇宙论本体论问题上略显复杂的观点论述表明,其理气论在实质上仍属于气学形态。总之,船山学是对濂溪学、横渠学以及朱子学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张载和徐敬德分别是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气”是张徐二人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两人都强调气的物质性、对立统一性以及不灭性。然而张载的气学具有以义理为主的“四书学”特征,更侧重于物质性;徐敬德的气学则与道家哲学关系密切,含有更多的精神成分。在理气问题上,两者都主张理是气的内在属性,都使“理”凸现出伦理的色彩,但是在理的地位问题、理与气的结合程度以及对理的具体规定方面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人的气论哲学均显示出东亚气论哲学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等特征,这既是其魅力之所在,又是中朝气论哲学发展滞后之根源。  相似文献   

8.
程颢、程颐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是理气关系和穷理尽性的问题。二程哲学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理性主义。本文试图对此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剖析。 二程唯心主义理气观的特征(理性主义的哲学依据) 在理气关系上,二程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提出了理与气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并特别严格地坚持两者的界线。程颢批评张载“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就是认为张载混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者的界线。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 (《遗书》卷十一)  相似文献   

9.
理气观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首次把“理”和“气”作为一对哲学范畴进行讨论,一方面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具体详细地诠释了“理”论,另一方面吸取并改造了张载的“气”论,综合两家之学,对理与气、理与万物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理一分殊”的理气观.此理气观在中国儒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帆 《河北学刊》2012,32(4):178-181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哲学构架的真正确立者,理学不少关键性哲学命题都是由张载给出了系统的理论证明。通过对张载哲学体系的始基,即其必须解决的主要理论难题及相应的逻辑出发点的考量,可以事半功倍、提纲挈领地掌握宋代理学的哲学主干命题,并能真切体会到宋代理学开创者的真实心路历程,从而加深对理学发展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气善论是船山的基本立场 ,气体论既是船山哲学的宇宙论基础 ,更是其气善论的论证和表达 ,应当从这个角度重新理解船山的气学思想。作者提出 ,在经历了元明理学在“理”的理解上的去实体化转向之后 ,理不再是首出的第一实体 ,而变为气的条理 ,因此人性的善和理本身的善 ,基于儒家思想的内在要求 ,需要在“气”为首出的体系下来重新定义 ,气善论在这个意义上正是为人性和理的善提供一个新的终极的保证。这使得北宋前期以来发展的气本论 ,作为儒家思想的体系 ,终于在船山哲学中获得了其完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载的“性”论思想对二程和朱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夸大张载“性”论中的神秘因素,赋予“性”以神圣的性质,从而构建起为封建制度作论证的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廷相(1474──1554)作为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其杰出贡献是发展了张载(1020──1077)的气学,为后来王夫之(1619──1692)全面总结气论哲学的精神传统,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基于这个认识,以往论及王廷相哲学的论著,固然都比较重视阐述王廷相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学,却对其“气本”论的逻辑展开缺乏应有的分析。这不能·不是王廷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对王廷相“气本”论的分析,便重在梳理其内在理路。至于藉此文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则有待大方踢教。一、“气者,造化之本”王廷相辩证思维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张载是具有唯物论宇宙观的理学家,他的唯物论宇宙观与其整个理学体系存在着不相侔合的矛盾。“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这种矛盾的基因。本文通过对张载“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联系的分析,试图揭示张载理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张载,字子厚,陕西西安人。生于公元一○二○年(宋真宗天禧四年),死于公元一○七七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为家住在陕西郿县的横渠镇,所以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后来称他的学派为“关学”。他的著作多是弟子纂录而成,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张载是“理学”(亦称“道学”)的创始人之一。宋代理学从周敦颐、邵雍开始,经过张载的发展,至程颢、程颐形成了体系,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因此,元朝脱脱等修的《宋史》把张载的事迹和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五人称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论其渊源受北宋唯物主义者张载的影响最大。他临死前预撰的墓志铭,其中有“希张横渠(张载)之正学而力不能企”一句,表示他对张载哲学的服膺。他之所以极力推崇张载哲学,绝非偶然,而是有深远的历史原因的。根据列宁在批判继承黑格尔思想时揭示的哲学史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圆圈的观点,综观宋明哲学发展的情况,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圆圈”。首先,从客观唯心主义发展的线索看,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宋代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始。以后张载  相似文献   

17.
张载"性"论四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命题中:一是“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可以理解为张载给“性”下的定义;二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是张载“性”论的主要特点;三是“性即天道”,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张载“性”论中的体现;四是“性率天地”,这是张载人性学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诚”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目前学术界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据王夫之的具体论述.粗略地区分其对“诚”的不同哲学规定,探讨其“诚”论的逻辑结构。以就教于学术界的老师和同志们.在中国哲学史上,《中庸》最早从天、人、物三个方面对“诚”作出哲学和伦理学的规定.《中庸》而后,许多思想家都谈到“诚”,特别是在宋明哲学中,“诚”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被多方面地加以规定和论述.王夫之的“诚”论总结了前此“诚”论的发展而直接继承了张载。张载把“诚”规定为“实”,又释之为“有”,王夫之则把“实”和“有”结合起来规定“诚”。“实有”是对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与理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争论了近千年的学术公案.从新儒学发展理论建构的视角来看,尽管司马光藉由中和论建立了一个思辨性较强的思想体系,对于理学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在体用思维这一根本点上的缺失,致使无论从其哲学的思辨性、义利观,还是其对佛道的态度来看,皆与张载、二程等理学家有相当的距离.基于其独特的经典选择和理论特点,不可简单地将其归于理学家的行列,所谓的司马光属于“理学之重要创立者”、“理学之偏师”和“理学非主流派”的说法,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太虚非气:张载“太虚”与“气”之关系新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载所谓“大虚即气”,不是说“太虚是气”,因为太虚与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张载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太虚涵含气,但太虚本身不是气;太虚与气分属两个层次,太虚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而气则是次一层次的概念,气能化生万物;从太虚的内涵与特点来分析,太虚是万物的本原但不能直接化生万物、太虚无形又离不开气、太虚是实有并是永恒的存在。二程与朱熹肯定张载的太虚与气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又反对“太虚涵含气”的看法,反对散归太虚的观点,并且力图将“太虚”改换成“理”,以建立他们的“理一元论”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