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1874年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113-117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民事件发动对台湾的侵略,是近代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侵略,是日本对中国发动不断扩大的侵略战争的序幕。由于日本的狂妄野心、狡猾无赖和清政府的软弱妥协、应对失策,结果以受害方中国向侵略方日本赔款换取日军撤出台湾,对以后中外关系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建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5)
战后初期,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重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生产活动和消费地区分布过于集中,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相对滞后,致使环境问题愈加严重.从60年代起,日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扭转了重发展轻环境的政策基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环境的继续恶化,并使其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启示是: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借鉴日本PTA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韩隆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5-18
日本对常德发动细菌战攻击 ,给常德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常德会战是常德细菌战的继续 ,细菌战是日本侵略中国和世界的依靠力量。常德细菌战只是日本违反国际公约和人道原则的一小部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对于因美国包庇而逃避了军事法庭审判的日本细菌战战犯 ,我们必须予以充分地揭露和批判 ,日本政府更应深刻反省 ,认罪赔偿。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浊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群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战后,日本原有的战争机器被瓦解,军国主义受到清算但并未被彻底摧毁。总想重振“大日本雄风”的军国主义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日益变本加厉。这股军国主义浊流的主要表现是:重新建立强大的战争力量,积极开展“改宪”、“扩宪”的活动,曲解、颠倒侵略历史等。它是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和平的威胁,我们必须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6.
杭福珍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7-11
根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战败的日本理应向战胜国进行战争赔偿,这不仅是对受害国的一种经济补偿,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应有的一种惩罚。事实上,日本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赔偿。战后由于美国远东战略的变化,美国对日战争赔偿政策也随之改变,日本战争赔偿最终似是而非地解决。这不仅使日本逃脱了战争赔偿,而且也逃脱了发动侵略战争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1907年8月,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龙井设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之后,便开始进行对朝鲜族的教育渗透,以便最大限度地“怀柔”和利用朝鲜族扩大对东北的侵略。20世纪初,日本对朝鲜族的教育侵略,主要是通过殖民主义教育机关及补助学堂的设立、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的推行、对朝鲜族民族主义教育机关的控制与取缔等途径来进行的,而且其教育宗旨始终未离“忠良臣民之养成”的殖民主义教育之谱。 相似文献
8.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与其军事侵略形影相随 ,同步升级 ;作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的“二十年百万户”移民侵略计划 ,使我国东北 80 %以上的耕地被掠夺。一部移民侵略史 ,足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有功”的谎言 相似文献
9.
王春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4):70-72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日本侵略者与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相结合,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侵略分子和“日奴”、蒐集情报、制造侵华有理舆论,以利于“大陆政策”的推进。其主要途径有四:一是通过东亚同文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通过同仁会开展医疗保健活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始终以一切可以利用的国际条约作为其侵略延边地区的法律依据,排除俄罗斯的影响力,迫使中方开放商埠地,获得设领事馆及警察署之权,并不断渗透于商埠地外“杂居区域”.在被日本所利用的6个条约中,除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外,都不是专门有关延边地区的.其目的,是隐藏其赤裸裸的侵略本性,想方设法以合法的外衣制造事端,逐步顺利地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1.
李若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1):159-166
日俄之间的南千岛群岛问题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往往领土问题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南千岛群岛问题也不例外。17世纪以前的俄罗斯还是一个领土只限于欧洲的国家,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俄罗斯开始奉行向远东扩张的政策,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却开始执行锁国的政策,寄望通过把自身封闭起来以免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侵扰,从而完全忽视了俄罗斯进入远东这一足以影响东亚格局的重要动向。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外交理念,为19世纪前日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为两国间的南千岛群岛问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王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1-3
二战时期一大批在 731等细菌部队从事细菌战研究、开发并使用的医学人员 (战犯 ) ,在战后不仅未受到任何惩处和追究 ,而且在日本社会各领域都担任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3.
14.
吕厚轩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2-54
战后 ,海外台独势力活动在日本和美国兴起。 5 0— 6 0年代 ,日本的“台独”团体在海外台独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有两种势力 ,即所谓的“皇民化台独”和“社会主义派台独”。海外台独既有联合 ,也有斗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和去日本的台湾留学生的逐渐减少 ,日本的台独势力也慢慢的衰落 ,最终成为美国台独势力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王向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90-98
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操办汉文报刊,对中国进行谣言惑众的侵略性宣传,由来已久。早在1901年《顺天时报》就无视中国主权,造谣生事、以搅乱中国为乐事者。稍后,日本几家大的新闻机构也陆续在中国设立了“支局”,其中不少新闻机构压制中国人民的排日抗日舆论、制造亲日舆论。随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整个东北,“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日本各新闻通信社也纷纷尾随而入。他们凭借武力,扫荡、毁坏或占领了中国原有的新闻通讯机构及报馆,建立起日本自己的通讯社、报社和杂志社,并扶植和操控汉奸傀儡政权的宣传媒体,为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占领和奴化统治制造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开发较晚,资源丰富,且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其中日本先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逐次夺取在东北的侵略利益,不断地辐射侵略东北,其目的就是最后吞并整个东北.东北地方当局崛起后,力图改变这种危机局面,在经济上采取措施对日本侵略进行抵制,力图用经济方法把日本经济侵略赶出东北,逐渐摆脱日本的经济控制. 相似文献
17.
王金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74-77
战后 ,美国从切身利益出发 ,在实施对日占领过程中保留了天皇制。其原因既有美国对日本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客观判断 ,也有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影响。与历史上的天皇制相比 ,现代天皇制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民主性 ,它对战后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潘德昌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战后日本改宪问题由来已久,自战后宪法制定颁行之日起,就已产生。改宪要求主要是由保守势力和反动势力提出并逐步发展成为运动的。50年代开始,60年代形成高潮,80年代再次形成高潮,90年代以后进入隐性发展阶段。改宪势力虽经多年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明文改宪的目的,最终使得改宪运动循着明文改宪向解释改宪的方向发展。战后日本改宪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日本国民的利益,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始终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彭兴惠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日本投降以来,总有一部分人重蹈覆辙地否认日本侵略的历史,伎俩卑劣,韬光养晦,用显要的身份、议会的多数、掌握的政权、伪装的“公正”知冥顽的态度大售其奸。出现这种情形,有深远的根源,是美国的对日政策,日本的国力增强,“大东亚共荣圈”迷梦深固,右翼势力复活滋长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昝涛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4):32-40
“逆流”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既是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的结果,也是日本保守政治家对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积极把握与参与的结果,体现了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传统。“逆流”客观上符合了战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