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概述及问题提出 (一)自我价值感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自我价值感的定义,最早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James,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是当人们实现或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产生的情绪.概括起来其定义主要有7个方面的取向:情感取向认为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态度、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感受等;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或评价;情感和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身特征、性格、社会身份和举止的态度或评价反应;人格取向认为是行为特征、自我评价状态,是个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论取向认为是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文化,人类而具有的一种特殊心理机能,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观评价;现象学取向认为是个体以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应对各种挑战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摘要: 欧阳修以理性包容为特色的文化性格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坦然面对现实,承认并尊重既有事实;(2)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度自觉、独立的理性思考与批判反思能力;(3)跳出了二元对立的两极思维模式;(4)不唯我独尊,平等对待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5)意识到自我的局限性,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否定。欧阳修的文化性格,不仅使他自己取得了辉煌成就,更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走向及其最后的伟大胜利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兼具理想性、实践性、批判性、周遍性、涵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性格,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一份值得学习和继承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我建构与中国人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arkus和Kitayama提出了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互依型自我建构概念:独立型自我个体崇尚彰显自我价值和与众不同,愿意把自己从环境和他人中脱离出来;而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愿意把自己融入环境和他人关系中。自我建构概念对理解中国人的休闲非常有益。第一,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认知,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参加休闲活动可以增进家人感情和促进人际和谐,该认知进一步影响了休闲活动选择和休闲制约。第二,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情绪。中国人喜欢温和情绪体验,与西方人相比更喜欢静态的休闲活动。第三,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动机。西方学者认为休闲的核心特征是自由选择和自主性。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们最适于西方独立型自我建构个体,对处于东方文化中的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来说,人际关系和归属感比自由选择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意识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它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外界的同时,能逐渐把“自我”析出,做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加以自觉的反映与控制。 人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与外界处于一定的动力平衡之中。这种平衡的保持是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调节为前提的。“我”作为自己观念的主体,能意识到自己和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他人)的复杂关系,因而可以认识到客观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并由此支配自己  相似文献   

5.
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实现贯穿人的一生。作为人生的核心规律,它对人的其它规律起着凝聚作用、统领作用、主导作用和制约作用,对人生目标、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影响。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以人生的基本特性为基础,以人生价值取向为指南,利用好社会、环境、他人等条件。关键要战胜自己,处理好欲望与现实、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潜在价值和显现价值、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成功和失败等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从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迈开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步伐后,文化问题便以从来所没有过的迫切性与尖锐性突显在国人面前了。可以说,每到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即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所依托的文化价值进行鉴别与抉择的时刻,就必然有一次文化论争的浪潮。这样的文化论争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直  相似文献   

7.
人际责任感是个体意识到自身对他人及关系的责任,愿意为了他人的福祉付诸言行并承担后果的态度。改革开放后国人的自我焦点逐渐转向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加强人际责任感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与应用价值。《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人际责任感的性质与内容﹕以"爱人"为原则、忠恕之道为践行方式的"仁"奠定了"他者为先"的人际责任感基调;"智"乃以"仁"为指导的全局性认知体系,它影响人际责任感的境界高低与表现方式;"义礼信"各自反映出人际责任感的一些特殊意涵。对当代国人来说,人际责任感可能是一种跨情境的人格特征,其核心是"克己为他"的儒家价值取向,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培养这种品质。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人格构成及人格修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性格的结合,它体现了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把关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好的人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事业心,提高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加强编辑人格修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下生命教育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被轻视和生命激励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因为生命教育作为渗透于整个教育的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教育学习者认识生命特征、体验生命美丽、享受生命快乐,甚至敦促大学生学会建立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便引导学生成为时时关爱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体,直至步入和谐与完整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社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研究显示社会价值取向对行为决策的影响还涉及很多外界因素。研究设置了高低权力情境下的金钱分配任务,要求被试将一定数目的金钱分配给自己和他人,通过观察被试在其中的分配量差异,发现分配量和权力感的社会价值取向主效应、权力情境主效应显著,分配量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权力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高权力情境下,权力感在社会价值取向与分配量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个体对权力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利己行为,表现为亲自我者有更高的权力感,利己行为更多。研究还探讨了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个体社会决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谁重谁轻?自先秦儒家法家激烈交锋以来,长期争论不已,众多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表明自己的主张。而且每个时代的立法、司法都受论争的影响。历史是面镜子。当中国处在新世纪的入口处,面临向现代法治国家转轨的伟大时刻,反思儒、法两家的论争,从中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小窗幽记》看陈继儒的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儒的文化性格,有着晚明突出的时代特征。《小窗幽记》是陈继儒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代表性地反映了陈继儒的文化性格。陈继儒文化性格的本质特征是对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重新理解和定位。对个性自我的肯定,对真情至性的崇尚,以及审慎圆通的处世艺术构成陈继儒文化性格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中所说的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它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等。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命圣经我会用我》的构想童缘超人类的历史坐标赋予每个人的生命以时代精神内涵的质量和价值。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宣言,如何把握自我、实现自我,归根结底在于人是什么?我是谁?什么是我的生命?我,是一个人,我与他人共享共存。我观我听;我食我饮;而一切动物亦...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周扬有着不同的“左翼文学”观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追求。鲁迅所追求的是通过改变“吃人”的文化来改变人奴役人的现实,实现建立“人国”的理想;周扬所追求的是树立权威,不但自己崇拜权威,而且处处以权威来号令他人。这在解散“左联”和“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多数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但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从群众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的偏向,他们往往强调自我而忽视集体观念,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教育。组织开展理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使他们成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18.
和谐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应该正确形成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形成主体间性,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大学生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提升人文修养,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克服投射心理负效应,从而形成人际交往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9.
个体体验属于个人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经历,不同的体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认知,也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思考,而顾城自小而大的独特成长和经历则促使其不断地追寻自我。从幼时开始思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渴望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而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时代与社会氛围的影响,让顾城逐渐在生成文化自我的同时走向了一个反文化的自我,抗拒社会文化对自己思维的统治,在反叛中执着地追寻着自我。出国后的异域体验,让他在多元文化的映照下重新进行自我的定位,在东西方文化中重新审视自我,体味生死,追寻终极的自我,最终形成自我的消解。顾城自我观念的生成与流变,既是时代与社会变动中独异的文化样本与标志,也是一个个体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终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三峡伦理文化”是受到三峡区域特定经济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的,以三峡人为主体的,以三峡人伦为基础的,反映三峡人道德生活和价值取向的,以三峡人的道德规范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三峡伦理文化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三峡文化研究的体系性,也在于区域伦理研究的紧迫性,更在于区域文明建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