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盛鸿  邱虹 《金陵瞭望》2011,(26):12-23
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们再次回到100年前历史发生转折的岁月。1911年的南京时称江宁,是中国东南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驻节着两江总督、江宁将军、江宁布政使等清廷军政大员。时任两江总督张人骏出自直隶(今河北)丰润张氏家族,同治七年进士。辛亥之年,是他出任两江总督的第三年。  相似文献   

2.
铁保(1752年──1824年),清满洲长白(今吉林)人。先世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氏,字冶亭,一字梅庵。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时年二十一岁,嘉庆时历任清运总督,两江总督,内阁学土兼礼部诗郎,正蓝旗满洲副督统,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等职。铁保一生节俭自好,为人耿直,但仕途坎坷,几经起落,道光元年(1821年),以三品卿衔致仕,颐养天年,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初三卒于家中,年七十三岁。铁保与百龄、法式善(二人均为乾隆进士),人称“三才子”。铁保少有诗名,他不仅能诗,尤工书法,乾隆间北方论书者当与刘塔、翁方纲并称…  相似文献   

3.
我看张之洞     
我看张之洞戴逸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务派,他在近代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晚年入军机处,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岁。...  相似文献   

4.
清前期两江总督及其对江苏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江总督尽管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但驻地江宁,因而受其治政影响最大的是江苏省。而江苏是清代财赋重地,其之治理好坏关乎国计民生,所以清延十分重视两江总督的简选。本文对清前期两江总督的设置、职掌、民族背景、出身、任前职位、任期等进行探讨后发现,在此背景下走出的两江总督多数都能相对清廉勤勉,对江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在专制皇权控制下清朝地方的发展,总督的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陈宁骏 《金陵瞭望》2007,(17):62-63
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1779—1839年)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封疆大吏,而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多次会试落第的举人。后来,左宗棠从一位私塾先生发展成晚清有名的朝廷重臣,与陶澍的赏识和鼓励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1994年开始推动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号相结合的医疗保健制度改革探索。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等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即统帐结合),是对原有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做法的一个创新。正因其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是一项有待探索的新事物,因务院确定在江苏耜江和江西九江两市先行试点。这就是近两年社会上经常被人提滔的“‘两江”医改试点。“‘两江”’方案中的“‘胡帐结合”模式被一些专家概括虎“三段通道式保险”或“‘统帐融洽型结合方式保险”。其运作机理且:设置l个人帐…  相似文献   

7.
梁纪锋 《社区》2012,(20):42-43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8.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8,(14):64-65
中国电信业和南京电信业均始于有线电报。1879年.清廷在天津至大沽之间架线,成功创设有线电报。各地官府见“电线之设,紧要文报瞬间可通”的快捷、便利。纷纷投资上马。其中北洋大臣筹建的沿大运河架线、从天津至上海的“津沪线”尤为重要。是勾通我国南北的电信大动脉。当时,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刘坤——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奏准清廷筹建沿长江的南京(当时称江宁)至镇江的电报线,  相似文献   

9.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四年,也是林则徐在江苏任职的最后一年。因两江总督陶澍奉旨赴安徽、江西阅兵,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执掌着江苏全省的军政大权。该年秋十月,林则徐为督防黄、淮秋汛,催儹回空漕船及办结要案等事,从南京移驻清江浦,接到盐城县令要求今冬开挖疏浚境内皮岔河的呈文。为着了解盐城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官场蒙骗等弊,林则徐特地到盐城进行厂一次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九○○年七月间,当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奋起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军的时候,闽浙总督许应騤、福州将军善联等与帝国主义列强驻福州领率签订了一个所谓《福建互保协定》。关于这个协定,一般中文史籍都没有记载,个别资料(如日本佐原笃介等编《拳匪记事》卷三)虽有所记载,但却过于简略,使人们很难了解它的全貌。本文准备在这一方面作一些揭露和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与我国东南各省的官僚军阀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相勾结,商订了一个所谓《东南互保章程》,其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个章程虽然后来由于帝  相似文献   

11.
两江总督的经济收入分为俸禄和养廉银两部分,前者非常低微,不足以维持生计;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群体的收入数额常常因个人的因素差异颇大。两江总督的经济收入问题,折射出清代地方吏治和社会治乱情况,能为我们今天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大学士,勇毅候曾国藩长子。由二品荫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引见,“奉旨以员外郎用,戲分户部”蹇谕ㄉ毯?时代风会转变,中外交涉日益纷繁。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  相似文献   

13.
百年三江     
三江就地域而言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清三江域指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清末时期,江苏、安徽并称江南。故江南、江西称为两江。1902—1905 1902年清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督署江宁(即南京)办师范学堂。是年9月刘病逝。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清府准。由江宁藩司拨银,校址于江宁  相似文献   

14.
牟丹渝 《中华魂》2012,(22):25-26
今年11月是左宗棠诞辰200周年。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后三次会试进士不第,在已故两江总督陶澎家当塾师,遍读群书,钻研军事。科举制度下的他仕途无望。清咸丰元年(1851)起,他先后充当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1861年随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于长沙编练5000人湘军,赴赣、皖、浙边境地区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底他升任浙江巡抚,读书进仕不成的举人,依靠打仗成为掌控一方的大员。清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11,(16):I0045-I0045
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的前身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于1865年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园区也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薛冰 《金陵瞭望》2007,(24):59-59
清代道光年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为了提供一个让读书人“用经史古文相磨砺”的场所,同样选择了清凉山,在盔山东麓创建了惜阴书舍。太平天国剿灭异端的“圣火”烧光了清凉山周边的文化胜迹,也烧掉了惜阴书舍.然而天国灭亡之后.出现的是规模更大的惜阴书院。  相似文献   

17.
刘坤一与甲午战争商鸣臣在一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如何评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一刘坤一是著名的湘军宿将。甲午战争爆发前任两江总督,并受命“帮办海军事务。”战前,刘坤一...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9.
被世人称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似乎早已有了公论 ,其原因大致有下列说法 :一是马新贻通“回匪”张汶详为之不平 ,决心刺杀马新贻 ;二是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之子于惠衡致死人命一案 ,造成“督抚不和” ,招致杀身之祸 ;三是马新贻力剿海盗 ,张汶详为友出头 ,刺杀马新贻 ;四是马新贻“渔色负友” ,张汶详为友复仇 ,刺杀马新贻。特别是一些小说的出版和戏剧、电影被搬上舞台、银幕后 ,人们几乎忘记了前三种说法 ,而对马新贻“渔色负友”被刺深信不疑 ,几乎成了铁案。由何兹全先生作序 ,山东青年学者高尚举撰写的《刺马…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设立三年来,其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业绩。然而,两江新区对外开放仍处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聚力形成“组团式招商”、持续缔造“产业共生链”、深度开发“电子商务市场”、大力拓展“总部经济领域”、着力创新“4联动+3引进”机制、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时间表”等方面,有所突破、抓出成效,促进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