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政治整合具有其历史资源,考察传统社会的政治整合有其必要性。研究发现,包括经济控制与利益整合、组织吸纳与整合、文化与意识形态整合、法制整合、行政强制型整合在内的传统政治整合模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秩序目标,但这种控制型、凝固型的政治秩序到后期遭遇到了现代化困境,根源在于,传统中国是稳定导向的专制性整合而非发展导向的基础性整合,王朝与社会不能实现实质性整合,国家也无法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秩序成为问题,是转型变革社会的特征.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秩序以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和严峻性凸显出来,这既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市场经济对秩序地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定为具有终极意义的社会价值之后秩序实现要求,更是我国处在特殊的转型时期所导致的秩序的稀缺所致.而实质上,任何一种社会转型都是打破原有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秩序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价值凸现.  相似文献   

3.
儒学是一个以全面安排人间政治秩序为目标、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秩序理性主义,它把追求“王权主义→小康社会→大同世界”。作为自己的求索路径和理想归依,并以天命、人性、阴阳这三个基本哲学命题为本体论依据,建构了一个王权主义为核心价值目标,以“己-家-君(国)”为秩序主体、以三纲五常为秩序规范、以家长式权威为秩序力的精巧的君主政治秩序样式。这一秩序样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持久的运行,其根源在于儒家将“君权神授”、“血缘认同”、“古远传统”、“精英崇拜”分别作为了其政治秩序合法性资源的形上基础、宗法基础、历史基础和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政治秩序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中国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同时 ,中国社会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形势 ,认真分析总结 ,找出一条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方法 ,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社会稳定需要政治稳定作保障 ,因此如何建立及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就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公正的合理的政治秩序 ,推进我国的社会稳定 ,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全面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一个以全面安排人间政治秩序为目标、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秩序理性主义,它把追求“王权主义→小康社会→大同世界”。作为自己的求索路径和理想归依,并以天命、人性、阴阳这三个基本哲学命题为本体论依据,建构了一个王权主义为核心价值目标,以“己-家-君(国)”为秩序主体、以三纲五常为秩序规范、以家长式权威为秩序力的精巧的君主政治秩序样式。这一秩序样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持久的运行,其根源在于儒家将“君权神授”、“血缘认同”、“古远传统”、“精英崇拜”分别作为了其政治秩序合法性资源的形上基础、宗法基础、历史基础和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6.
出于对秦朝灭亡的反思总结,贾谊提出以“仁义”“礼义”作为根本要道来治理汉朝,真正开启“治天下”的道路,彻底改变西汉开国以来的“取天下”格局。为了切实可行地达到这一宏大的政治目标,贾谊建议有罪官员自杀以免除刑罚。有罪官员的自杀有利于培养其气节廉耻感。作为国家中坚力量的官员有了廉耻感,不但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治理,而且有利于优美、淳朴、厚重社会风俗的形成。良好的风俗有力地“托”起了政治,使政治不复堕落败坏。在贾谊主张有罪官员自杀的背后,潜藏着他重建儒家政治秩序的长远目的,这一目的在贾谊之后得以逐步地恢复和实现。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哲学问题,要能够深入理解其价值与意义,必须超越现代视野。  相似文献   

7.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和支配。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受到政治关系支配和制约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一定形式的社会结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社会政策中贯彻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定位等等,是和谐社会之政治基础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极为重视论《诗》,在全面概括它的文学特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它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这实际上是其奉行的中庸的哲学思想在《诗》论上的体现。它首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政局新动向和人文新因素使明清之际士人质疑和救治了传统政治秩序,其主要成果集中在《明夷待访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夷待访录》通过历史理性探讨皇权专制中君臣的权职失衡,提出了“天下之法”方案和“学校”途径。《天下郡国利病书》采用现实理性探讨君主集权下国家和郡县的权分失调,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方案和“圣人”途径。这为后来中国的政治变革创造了突破口、注入了新因素和启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学理和历史的双层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重塑秩序与信任之间的有机关联,前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后者则能提升和谐社会的境界,让整个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这些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上层建筑应该而且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方玲 《南都学坛》2005,25(4):102-105
儒家思想代表了小农社会生存权利的现实秩序需求。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要求儒家与现实政治结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要付诸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政治权威。儒家理想的实现并不以否定业已存在的君主的统治为前提,相反,儒家认为君主政治怀有维护民众生存与安宁的实质性目的。但是当儒学不断论证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时,它也因过分服务于现实政治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同时也因为君主政治秩序的不稳定而引发了对儒学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3.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以实现其利益和主张,但是在没有政治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政治混乱甚至是暴力革命,而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吸纳和同化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既扩大中产阶级政治参与又保证政治稳定的目标,必须发挥政党的作用。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在中间阶层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和谐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的发展水平。政治和谐要求社会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一定的制度规范,从而使社会政治秩序保持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状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发展中划时代的革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维护政治秩序这一目的出发,对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论作了初步的厘定,认为整合政治冲突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首要任务.由此,对维护政治秩序和实施整合的原因、整合原则及其判断标准作了一定探析.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充斥一切。人们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与以确定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矛盾之中。可以断定,在风险社会中建立政治秩序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要在风险社会中建立政治秩序,关键是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政治秩序是政治体系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中关于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观点 ,可见制度化的政治秩序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建设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是关乎现今中国治乱兴衰的大事。利益秩序是社会中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化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政治控制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对因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实施操纵从而保证利益秩序协调稳定发展的活动过程。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利益秩序的表现形式、时空性以利益秩序与其它秩序的关系,政治控制的范围、形式以政治控制与其他控制的关系,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全球秩序的演变是基于恪守传统体系和新事物、新现象、新力量不断涌现这样两条轨道不断发展的。美国学者林恩.米勒的著作《全球秩序:国际政治的价值观和权力》写于国际形势剧烈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之初,它是一部集总结传统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对影响未来国际政治的一些重要因素的预测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本文就其中一些比较独到的观点进行评介,例如,对于核武器的看法、对于多极还是单极格局的理性判断以及对"人权外交"和"环境外交"等趋势的判断等。  相似文献   

20.
政治秩序的强力维系--法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的角度,对法家维系政治秩序的方式作了新的探析.在以文本解读为范本的基础上,纲要式地论析与清理了法家的政治冲突和政治整合思想,并对其政治整合思想作了重点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