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敖包祭祀是与萨满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原始信仰形态。敖包祭祀起源于天地自然崇拜,并与祖先墓冢崇拜有很深的渊源联系。敖包的三重圆锥形结构和绕行三周的祭祀方法均源自萨满教“三层环型宇宙”观。敖包石堆上的树枝和木鸟分别代表萨满教神山、神鸟。敖包祭祀的黑白两色牺牲和“血祭”仪式,蕴含着天白、地黑原始理念和以血祭天的“血魂”观。  相似文献   

2.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鲁科尔沁旗都日布代嘎查的木都图敖包,以蛇角为藏物和由女人兴建并参与祭祀而别与蒙古族的其他敖包,同时该敖包还承载着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认同,体现了蒙古族的对动物、植物的崇拜和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4.
祭祀是人们供奉神灵的仪式,人们试图以祭祀的方式引起神灵的感应,唤起它对于人间灾难、疾病的同情,并对人们给予救助,帮助人间摆脱疾病、灾难,祈求庄稼大丰收,保佑家人出入平安。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徽州祭祀型会社从祀神组织转变为小型营利组织的关键时期。明前期,在族社崛起的过程中,祭祀型会社承袭了里社的轮流值首制,这使得各会众地位更加平等,为日后祭祀型会社能够平等地按股分配收益奠定了组织基础。明中期,祭祀任务日益繁重,宗族组建的会社个数随之增多,这促使会社拥有了独立的会产,为其参与营利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货币白银化和金融市场供小于求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会社参与民间借贷。在宗族乡约化的过程中,领导层的权威和会众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升,促进了会社的稳定运行。明后期,会社优化管理方法和经营手段以保证盈利,有利于其得到民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7.
唐代北岳实为共享的仪式空间,其祭祀涵括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两个层面。具体而论,国家祀典中自开元礼五岳常祀成为定制后,北岳常祀代有举行,同时,官方祭祀还与祈雨、祈晴仪式密切相关,其中暗含政治控制和邦国经纬之意。而北岳祭祀凸显的捍御边防之诉求,与北岳所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密不可分,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四岳祭祀的特征之一。相较而言,民间北岳祠祭延展为多种样态,其崇祀神灵的主要动机亦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其规模有时并非一般,可以由此反观此类民间祭祀的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8.
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有关敖包文化的研究成果看,敖包和敖包祭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祭坛和社。二者在外在形制和内在功能方面具有诸多的相同之处。如,二者均筑建于高山或台地顶部,外形上多为三重圆形石砌建筑。功能方面均与天、地、祖先崇拜有关,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性质。敖包的最初功能应与祖先墓冢崇拜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祭祀圈原本是一个产生并发展于台湾民间信仰研究的概念,后经学者引入用于大陆乡村社会的研究.文章以潮州所城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将祭祀圈概念与地域认同相关联,探讨所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祭祀圈信仰组织之间的关系,描述所城祭祀圈的民间信仰仪式对村落认同的加强和巩固,以及在祭祀圈的影响下村落共同体的生产.在现代快速的社会变革下,所城的村落共同体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依靠着祭祀圈的存在而延续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民间祭祀一旦作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需要,它天生就具有了一种娱乐意义。而且,随着科学的兴起以自助思想的传播、城市生活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民间信仰随之不断衰落,遗存的民间祭祀也出现了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民间祭祀娱神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为主干,吸收了傩舞和百戏内容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12.
满族的民间祭祀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历史的演变 ,满族的社会群体逐渐稳定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满族群体在相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 ,其民间祭祀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表现出满族民间祭祀的稳定性和变更性相统一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每种文化系统中,都必然有若干标志性对象作为其象征和代表,国家祭祀就是对这些对象的推崇强化。建立我国当代国家祭祀制度是新型民族文化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迫切需要,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引导、规范民间、地方祭祀的迫切需要。所谓国家祭祀,是由中央政府主持、组织、操控的,以祭祀民族文化的象征性、代表性对象为内容的,以尊崇、弘扬民族文化核心内容、价值为目的、宗旨的大型文化活动。当代国家祭祀的祭祀目的应该是一是尊崇,即对自然规律、人类正义、社会法则的尊崇敬畏,对民族始祖、民族文化、民族英杰的尊崇敬仰,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承传弘扬;二是纪念,即对民族始祖的代表,对民族文化、教育的代表,对民族英杰的追怀纪念;三首祈福,即对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愿望的表达。当代国家祭祀制度应该由天地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祭祀、英杰祭祀构成,可分为大祭、小祭、岁祭、参拜四种祭式。  相似文献   

14.
民间祭祀活动是展示信仰风俗的主要方式。三峡地区民间祭祀活动十分普遍,大致可以分为祭祖和祭神两种类型。通过对三峡地区民间祭祀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峡地区民间信仰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包容性和实用性、畏惧与依赖心理、俗世性趋势的复杂纠合。  相似文献   

15.
两汉之时,民间习俗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丧葬、祭祀活动和复仇风气方面。当时民间流行的丧葬仪式和随葬器物,人们推出的厚葬或薄葬主张等,大都以经学理论为依据。而盛行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人们贯彻儒家经义的直接体现。当然,较之早期儒家经典的记载和规定,汉代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某种变异。  相似文献   

16.
清代荆州城市祭祀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清代官方对祭祀背后所承载的神灵认同十分重视。在政治的场域中,祭祀空间主要开展以祭天地、祭历代帝王为主的祭祀活动;在城市生活的场域中,民间庙宇和祭祠是民众的主要祭祀场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阐述民间祭祀的分野、分析有无巫作中介的民间祭祀特质等方面,论述了民间祭祀在一定历史时期一种宗教活动的外在化形式及其"娱神娱人"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的各种民间祭祀仪式中常包含有点灯花的活动,有时它也是一种独立的祭祀活动.其基本功能在于,它能除凶解净,祓除不祥.  相似文献   

19.
原始人对祖先、鬼魂的崇拜,不过是企求死者佑护生者,以便生者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罢了.先民们对动植物图腾的崇拜和一系列的民间祭祀活动只是形式,而实质是交换.在长年累月的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中(实为精神交易),现实利益、现实需求和现实愿望等"精神货币"便产生了.于是,中国民间祭祀便自然从神圣走向了世俗.民间祭祀神佛形象的世俗化即为其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祭祀舞蹈。从摆手舞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其所表现出的民间祭祀功能十分突出。本文即是运用艺术发生学的理论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