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社会发展是总量增长与结构转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另一方面,结构变动也需要总量的支持和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与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相伴而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政府已加大调整力度且初见成效,同时面临新的结构性矛盾。而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结构的内容及其客观依据国民经济计划化和经济结构是相互联系的,现存经济结构是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而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形成,又必须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去实现。因此,要使国民经济计划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就必须研究国民经济的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的构造,正象自然科学要研究物体是由什么构成和如何构成的一样,经济科学也应该研究国民经济是由什么构成和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国民经济的次高增长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国民经济增长阶段做出了新的界定。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次高增长阶段转换,并将逐步进入次高增长的轨道。决定次高增长上限的因素是投资率继续提高面临极限、需求约束力度加大、外需增长萎缩;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广阔的国内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力梯度推移效应依然存在,则是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下限的主要支撑。以上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将使我国经济进入一个以7.5%—8%为轴心的持续次高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大幅度提高 ,意味着外贸进出口特别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受亚洲地区许多国家货币贬值、国际需求减弱、地区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严峻挑战。为保持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发展境外贸易、开拓新增长点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并进一步运用计量回归测定当前财政支农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得出:财政支农投入仍然不足;为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优先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对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从总体上说是供给约束型经济。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7.
试析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出现重要转机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由回落转向回升.但目前经济回升尚不属经济自发增长能力增强的表现,而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政策效应.能否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轨道,关键在于消费需求拉动力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分析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根据因果关系检验这几组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宝鸡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宝鸡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投资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论转轨时期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逐渐弱化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弱化,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重重,使得适应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产业结构基础处于酝酿形成的过程之中,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转变出现明显缺口,经济自发增长的力度必然减弱。伴随着全面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我国经济增长也相应地由过去的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总量扩张来实现时,结构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对经济波动缓和化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HP滤波法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测度,划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经济周期.接着,使用固定样本时间长度的滚动时窗法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测度发现,1997年之后滚动标准差下降了近50%,从总量上验证了经济波动缓和化现象.本文进一步从GDP的产业结构和支出结构两个方面对经济波动缓和化进行分析认为:第三产业波动幅度的大幅度下降、消费波动和投资波动的放缓是经济波动缓和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了建立开放经济的阶段。作为一种经济运行体系,开放经济在其经济循环流程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出口部门是开放经济的资源配置重心,它从根本上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制约着社会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演变趋势。开放经济的总量均衡与国际经济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遇和抗战同在、但总体上说有着更大的稳定性和增长空间。中国走向开放经济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投资波动的助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给方调整供给数量须耗费调节成本,因而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会对投资波动产生一种值得关注的助推效应,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对此亟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15.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经济的增长,通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来表示,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作为测定指标。二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通常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三次产业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构成或就业人员的比例构成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前提。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资金投入量的增加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三者之中,劳动力投入量是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鉴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分析研究方法 ,结合宁夏投入产出模型和现代统计分析研究方法 ,对近 2 0年来宁夏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过程中 ,要根据宁夏需求的实际特点 ,实施内需与外需并重、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对策 ,特别要注意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如此将对促进未来宁夏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毋庸置疑,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是经济运行的最起码的条件和应有的经济环境,也是调整结构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总量失衡在短期内就会引起巨大的动荡,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总需求,整个经济就难以稳定下来,调整结构也难以进行。在治理整顿中,我们首先从总量控制入手,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经济。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控制总量,解决需求膨胀,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是解决结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能源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需要认真重视的问题。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能源的供应和需要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因而,迫切要求我们及早地找出合理解决能源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如何解决能源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大力搞好能源的“开源节流”,即能源如何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适应能源开发利用的另一面,即如何根据我国能源状况,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本文着重探讨一下能源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一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无论从当前或长远来看,都需要加快能源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增加新的生产能力,扩大能源资源的利用,并且努力降低消耗,节约使用能源。“开源节流”无疑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必须看到,“开源节流”要受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波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业投入要素产出比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1994—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连续多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主因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低增长所致,2004年的反弹是制度创新的结果。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寻求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增长出现了四个周期,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经济波动退步从大起大落的古典型波动向适度高位、平滑运行的增长型波动转变;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投资冲击的影响趋于缓和、全球化因素的影响相对加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波动往往是战略转型的重要契机.当前,浙江经济面临复杂严峻的发展局面,这是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两方面内因和全球金融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化危为机,笔者最后提出了构建经济内循环体系等五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