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质化研究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中悄然兴起.质化研究的特色是探讨主观体验,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心理和行为的意义.质化研究在心理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詹姆斯对意识流和宗教体验的分析、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探索等都是质化研究的典范.质化研究在心理学中经历了经验一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席卷整个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质化研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超越性精神体验为研究对象,它吸收东方许多传统的哲学、宗教理论.涅槃作为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与涅槃有相同之处,两者在人性基础、通往超越性精神体验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时代寻求信仰理解的可能性,是威廉·詹姆斯哲学思考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宗教与科学的融合,詹姆斯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对大量个人神秘的宗教体验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门"宗教科学",即以心理学所公认的"潜意识的自我"解释宗教经验中个人与"还有"的会合,使宗教现象成为能够为科学所分析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邱处机是金代全真教的重要诗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修道的进程 ,记录了他的宗教生活 ,内容相当丰富。他的诗表现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念 ,有浓厚的宗教功利性 ;同时他把修道体验和审美感兴融合起来 ,写出了一些诗意较浓的作品 ,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宗教心理学开创于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E·D·斯塔巴克《宗教心理学》和W·詹姆士《宗教经验类型》两书的发表,标志了宗教心理学诞生。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形成了两股思潮,一种是主要从宗教徒的经验、个人信教现象中寻找宗教心理的奥秘;另一种则倾向于运用心理学(如人格、恋母情节等)的理论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充溢着许地山的多种创作文本."人生苦"是佛教文化的核心问题,许地山在文学作品中对此的阐述是他现实人生的具体体验,也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曲折显现.而他在阐述宗教理论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佛教文化的反叛,又说明了他对待宗教文化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乃是一种哲学上的"扬弃".  相似文献   

8.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洛·梅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具有浓厚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倾向的著名心理治疗学家。他的存在心理学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人的主观体验和存在感为目标,运用临床观察、现象学分析和经验描述等个案研究方法,形成了当今美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的一股重要力量。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能在人们面临现代生活及其焦虑时提供支持和指导。他所阐述的某些心理学观点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时代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体验经济的兴起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开发宗教旅游中的体验环节,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未来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文化环境下,要把宗教与时下的绿色生存理念结合起来,在体验方式的开发上多下功夫,发展宗教生态体验游,是未来宗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哲学家.弗洛姆一生著述甚多,且涉及面广,除心理学外,还有哲学、宗教、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他的《逃避自由》一书曾被西方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社会学、哲学、  相似文献   

11.
宗教的文化心理学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复杂的宗教现象进行研究,特别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的主观性和精神功能的文化机制进行探索。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所有的精神现象都可以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和阐释。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范式,不可能完成对人类文化最复杂的宗教现象的终极意义和本体论价值的考量。作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取向,释义学能够找寻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并试图发现这些意义和动机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宗教心理机制的。释义学为理解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解读方式,成为考察人类复杂宗教现象的重要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经验":建设"和谐社会"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一位西方人士的论述引出"新疆经验"这个概念.其要点在于,"新疆经验"有助于中亚地区的稳定.最近20多年新疆经历了"三股势力"的严重挑战,在此期间,新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中为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探索,突出的有三件标志性工作一是三个"离不开"活动;二是"五观"教育;三是"高度认同"思想工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实践的总结,已写入中宣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宝贵精神财富."五观"教育、"高度认同"思想工程,既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初步探索,也可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古代民族宗教——原始神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双重心理,并成为左右日本民族心理及行为的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初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明治政府所利用,培植出了日本近代祭政一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神道,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5.
程玉 《云梦学刊》2013,(6):72-76
近年来,随着在学术界展开的宗教研究的深入,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开始成为宗教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国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同样发生了被称为具有“范式转变”意义的理性选择论或宗教市场论.其领军人物是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把理性选择理论贯彻到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并且在信仰者个体、宗教群体(组织)之间建构一种“宗教市场”,并作为其研究对象,注重实证资料的收集,为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强调"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指出"比较"首先应了解被比较事物的各个方面,要尊重被比较者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强调"比较"不仅能增加新的知识,而且能"互相印证",重新估定价值.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跨越诗学、美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以中国文论为背景,对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论"、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的阐释和分析提供了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颇有启发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白新欢 《学术探索》2003,27(8):44-47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 ,宗教会自行消亡 ,其根据是宗教的认识根源、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将被消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另一个根源 :心理根源。这个根源是不能被彻底消除的。宗教的消亡只能是宗教特殊形态的消亡 ,而不会是宗教本身或一切宗教形态的消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国家,伊斯兰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仅深深影响着每一个穆斯林群众的思想、情感,而且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行为。研究和分析穆斯林患者的宗教心理,对于正确认识他们的医疗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亦明 《云梦学刊》2012,33(2):48-52
乔纳森·爱德华兹在领导美国殖民地时期大觉醒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上帝的至高无上性、宗教情感论、千禧年主义和经济理论四个方面的宗教思想对人们进行布道,试图改变基督教信仰日益淡漠的问题。他的宗教思想唤醒了人们的宗教热情,改善了北美殖民地的道德水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苏词主调是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的清雄风格.既阔大雄壮、也不乏轻柔细巧,更多的是通脱豁达,微笑面对现实,以旷达作结.面对贬谪的人生际遇,面对名利世俗,面对相思别离,词人都能表现出潇洒与旷达.这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