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新宪法同前三部宪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我国制定了四部宪法,即最近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颁布的新宪法和以前的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对新宪法和以前的三部宪法作一番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我国制宪工作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加深理解新宪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新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宪法实事求是地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合乎国情,顺乎民意,臻于完善,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预测到发展的前景,堪称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全民共同遵循的总章程。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类型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所以,世界上的宪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1787年《美国宪法》、1791年《法国宪法》,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宪法。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于1954年。  相似文献   

4.
一、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优越性 现行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是我国一百多年来宪政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1954年宪法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行政区划的法律基础.1975年修改的宪法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其行政区划的内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1978年修改的宪法中虽然恢复了1954年宪法中一些有关行政区划的内容,但在有关行政区划的设置上仍保留了人民公社.1982年修改的宪法基本上恢复了1954年制定的宪法中行政区划的内容,并增加有关特别行政区的条款.我国宪法中有关行政区划内容的变化折射出宪法内容的修改受到我国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政治偏离宪法,宪法没有得到正确修改和实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就会受到干扰.此外,好的宪法实施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是1982宪法正确实施的有力见证.  相似文献   

6.
自从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界的广泛注意,人们认为这是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毛泽东同志的这部哲学著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物,它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了重大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这部哲学著作的重要意义是在新的条件下坚持了辩证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这本书里,毛泽东同志将矛盾统一的普遍规律具体地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去,全面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他一方面从矛盾的普遍性出发,指出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经过四个月来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讨论,即将提交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这样,这部崭新的根本大法的正式公布施行,已经指日可待。它的光荣诞生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这次的宪法修改草案,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原则精神和主要内容,又吸收了此后两部宪法中至今仍然适用的内容。同时,根据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的形势和发展的前景,又作了许多新的规定。这部宪法修改草案,是在我们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修改拟定的。它总结了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国家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我国国家机构的框架是由1954年宪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后来受到十年“文革”的冲击,1982年宪法恢复和健全了我国的国家机构,2004年新的宪法修正案使我国的国家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国家机构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得出了五点启示,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党和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从俄国的实际出发,谨慎地、渐进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加强党的建设.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是新世纪、新阶段和新形势下,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论断把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政治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下来,使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更具体、更丰富、更全面,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现实要求,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愿望,充分体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11.
侍苏盼 《南方论刊》2007,25(4):33-34
本文挖掘私人团体不具有宪法权利主体地位的原因,从我国社会现实中的实体准备、权利现状等出发考察我国私人团体成为宪法权利主体的现实性、可能性,提出在宪法上确立私人团体的权利地位的建议,同时应注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私人团体成为宪法权利主体的限制及其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至今,先后多次对宪法进行修改.50年的立宪、修宪过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实践的反映.依法治国,需要一部完善的宪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几乎都伴随着宪法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国家的改宪风潮就是一个例证.近几年来,伊拉克、阿富汗、埃及、尼泊尔等国家也都要么修改宪法,要么重新立宪.这是政治秩序的变化带来的宪法变革,而反过来,宪法的变革又促进了新的政治秩序的形成.宪法是规范权力保障人权的基本法律,故曰凡权力未分立和人权无保障的国家即没有宪法.宪法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就是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因此宪法秩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家权力秩序.宪法规定国家权力静态的差序格局和动态的互动制约,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的宪法权力模型.这个模型在社会中实现,即社会的真实权力秩序与宪法所创造的模型相符合,反之,这个模型被束之于宪法之上而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即社会的真实权力秩序并不与宪法所创造的模型相符.在后一种状态中,宪法秩序只存在于宪法文本之中,而无法成为现实社会的秩序,例如我国1954年宪法所创造的秩序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只是一个权力秩序模型.宪法秩序在社会中的实现有赖于多种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加剧了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缝隙"的扩大,而我国刚性宪法的特质,却又决定了欲通过修宪机制回应社会转型更显困难。作为一种实践宪政理想的机制,宪法解释是回应社会转型和承担宪法变革的理性路径选择,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有意的设计与改革,弥合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缝隙,进而填补宪法规范的"真空地带"。构建宪法规范与转型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将社会转型纳入宪法解释的考量,赋予宪法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宪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界限,进而实现宪法规范与转型社会的"零缝隙对接"。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讲话”不仅总结了我们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同时又提出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建设的纲领 ,提出和回答了在新世纪如何建党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讲话”既回顾了我们党的奋斗历程 ,又展望了我们党的未来发展 ;既纵论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 ,又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既对我们党 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又向全党全国人民昭明了铭记心骨的启示 ;既概括了我们党 …  相似文献   

16.
江业文 《船山学刊》2008,5(1):178-180
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新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放的产物.制宪者们还以开放性的视野.一定程度地借鏊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和旧中国资产阶级类型宪法实践的经验.但由于制宪所面临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其开放性价值表现出了较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的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宪法所规定的宪法监督制度,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它在继续保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的同时,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这就加强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此外,在国家机构内部建立了一套更为严密的、多层次的法制监督体系,包括国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下起草和颁布的。五四宪法开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纪元,其所形成的法统为后来的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所继承。但是,由于毛泽东对五四宪法的实施重视不够,这就使五四宪法对中国社会没有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当然也为中国的宪政民主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以战略家的眼光把民主政治建设摆到了突出地位。他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民主在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纠正了“左”的错误影响下某些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认识,表明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揭示了现代化建设与民主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既抓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又抓民主建设,治国安邦;既注意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抓…  相似文献   

20.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它取国内外宪法文献之精华,在吸收和借鉴之间确立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明确而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源于当时国情的过渡性,充分保障人民享有更为广泛而真实的权利等等.五四宪法以其鲜明的特点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模式,为中国宪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