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而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作为科学史界的著名难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马克思另辟蹊径,在<资本论>中从所有制形态转化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论证了机器以及大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马克思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为建立超越公私范畴适应社会化趋势的所有制结构,实现由"经验-技术"向"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是谁非?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难题"的真正含义,在解构了两个错误的前提之后,它只不过是一般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就变成了"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即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几千年 ,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问题。从 1 7、 1 8世纪中国社会与科学价值观关系来诠释“李约瑟难题”十分重要。我们看到“西学派”的价值观是积极地从科学自身出发 ,学习“泰西之学” ,而“会通派”则从“西学中源”来对待“西学”。  相似文献   

6.
朱荣贤  邱耕田 《学术界》2003,(4):155-162
本文从事实上的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内涵有别的角度 ,给出了李约瑟难题修正后的新表述 ,并从制度化儒家的形成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的视角 ,对“李约瑟难题”内容中的核心部分进行了试解。  相似文献   

7.
王忠武 《东南学术》2003,(6):147-150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李约瑟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但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社会科学这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研究后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了纯粹的"李约瑟难题",当前极有必要将该问题的研究延展到社会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近代社会科学没有在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和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的中国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社会科学主体的人格缺陷;社会科学学科地位的不独立;社会科学方法的落后与客体的未充分分化;科学教育的欠缺以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张浩 《晋阳学刊》2001,(3):108-110
英国李约瑟博士 ,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曾经创造了无数领先于世界的科学与技术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但是 ,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 ?为什么遥遥领先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进入近代就突然落后了 ?他却始终没有找出答案。这就是曾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真研究的所谓李约瑟难题”。80年代以来 ,学者们对破解“李约瑟难题”达成了如下共识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和近代科技落后 ,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由宋正海和孙关龙两位先生编成《中国传…  相似文献   

9.
<正>一提到"李约瑟难题",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中国自然科学近代以来的落后,并由此产生求解的欲望。长期以来,这一难题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代名词。它被饮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史大师李约瑟提出之后,便吸引了众多学者求解。该难题的答案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对此,学界众说纷纭。但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是我国科技史界和自然辩证法界讨论的老问题,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曾经存在的矛盾也存在颇多的争议.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思考的出发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滞,以及在构建新的社会模式中实现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及可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科学和技术健康发展的思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