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俊波 《理论界》2004,(1):134-135
汉语复音词中,同义语素词如休息、思想、研究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追溯其历史来源,可上寻到先秦汉语。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中的“恐惧”,《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朋友”,《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中的“恭敬”等。汉代以后,这种结构的复音词急剧增加。显然,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同义语素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单音同义词的连用,正如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阶段的。”但是,在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单音词为什么会产生同义连用现象,以及怎…  相似文献   

2.
“动·将·补”句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将·补”句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四个阶段。这一句式中的“将”字词性为助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宇的动词意义,至唐代已正式虚化为助词。宋元为助词“将”的发展期,至明代达到兴盛期,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些“动·了·趋补”句式。由于这一句式中的“了”和“将”所出现的环境和语法意义是一样的,很难并存,结果“了”逐渐代替了“将”,至清代,开始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3.
依照主语与谓语动词的不同关系,句式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是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陈述方法。这两种句式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地位并不相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汉语“少用被动句”,也就是说,主动句式在陈述中居于主导地位。被动句式的数量虽然一直比主动句少,但是它在汉语表达中还是越来越常见。如果我们作一下历史比较就可以发现,被动句式的句义表达在不断发展,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本文就此,试论一二。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相似文献   

5.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6.
:“名 (代 )·之不·动”式来历被古汉语教材误解为用“之”字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 ,本文从结构性质、结构特征、语意表达三个方面 ,通过比较互证 ,论述“名 (代 )·之不·动”式并非动宾结构 ,而是否定式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7.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中未脱“不”字,通过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患”字用法的分析可知,此处的“患得之”意为“以能否得到为患”。  相似文献   

8.
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被动句都可以分成结构被动句与意义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英语被动句式的形式较为单一,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汉语中占主体的是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式,不占主体的有标记被动句却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在语义含义上,汉语被动句主要用以表达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英语被动句几乎没有情感意义上的限制。在语用功能上,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广泛,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较少。  相似文献   

9.
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  休闲中的“休”字 ,我们今天理解为“休息” ;其实 ,从词源学上看 ,“休”指“人倚木而休” ,其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如《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何天之休” ,郑玄笺 :“休 ,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 :“休 ,福禄也。”至于“闲” ,其基本意思是范围 ,引申为道德、法度。如《论语·子张》 :“大德不逾闲”。因此 ,我们今天将休、闲两字连起来用 ,假如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义 ,则休闲应当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即人应当过美好的生活 ,而美好…  相似文献   

10.
<正> 顾炎武《日知录·方音》曰:“《公羊》多齐言,《准南》多楚语,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哉。”顾氏既认为自古便有“五方之音”的差异,且引《〈金史·国语解〉序》曰:“今文《尚书》辞多奇涩,盖亦当世之方音也。”但又断言《〈易〉传》和《论语》并无一字方音,这就未免前后牴牾,不能自圆其说了。黄家岱《女兴艺轩杂著·论语多齐鲁方言述》驳之曰:“古今多异言,别国多殊语。扬子《方言》‘悛、怿,改也。自山  相似文献   

11.
“名(代)&#183;之不&#183;动”式来历被古汉语教材误解为用“之”字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本文从结构性质、结构特征、语意表达三个方面,通过比较互证,论述“名(代)&#183;之不&#183;动”式并非动宾结构,而是否定式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13.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2、风兮!风兮!何德之衰?(《论语·微子》) 3、子年少,何哭之甚悲也?(《搜神记》) 上述三句话代表了“何a之b”结构式的三种类型,可依次用三个结构式来表述,即“何[宾]之[动]”、“何[主]之[谓]”、“何[谓](宾)之[补]”。都以疑问形式出现,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邢昺疏:“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将“畏”字理解为“畏惧”,其误显然。杨伯峻《论语译注》解“畏”为“拘”,译为“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意义理解虽前进了一大步,但释“畏”为“拘”,仍未属达诂。其实,“畏”应破读为“围”。“畏”属影母未韵,“围”属喻母微韵,二字音近相通。《韩非子·难言》:“仲尼善说而匡围之”,《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围于匡,颜色不变”,《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匡人简子以甲士围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16.
自《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以来,“束脩”一直被认为是“束脯”,是弟子敬师之礼,是师收弟子的手续、学费。然而仔细品味,总觉不大和谐。孔子是位十分注重礼节的学者,而古代馈赠礼物又男女有别,《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况且孔子的弟子中并无女性,以束脩为敬师之礼不符合实际。清代康有为《论语注》承先师朱九江看法,认为“惟女贽乃以脯脩,学者无之。后儒误以解此经,则大谬。”至少可以设想,在孔子时代,或说在孔子的私学里,送束脩致师礼是不…  相似文献   

17.
走向法治     
人治和法治是阶级社会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在社会历史总是朝进步方向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下,法治将成为社会统治方式的必然选择。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社会奉行的一直是人治的统治方式。在统治者眼里,“国谓诸侯之国,家调卿大夫之家”,国家即为家天下,家长制被视为一种当然。在那样的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等级制度森严,统治者奉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的愚民政策。尽管朝代盛衰,帝君迭更,这种方式却一直得到延续。人治社会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春秋时期)的的政治文化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与古代希腊、罗马无异,同样表现为一种民主政治。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所依据的大多是《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古籍有关民本主义思想的论述,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所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孔子的审美理想是美的人生境界关于孔子的审美理想,有关文章和著作论述颇多。不过,假如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大多数论者还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仅仅抓住孔子明确提到“美”字的地方进行探讨。事实上,孔子对“美”字的使用很不统一,内涵也很不固定。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名),“里仁为美”(《里仁》),以及《尧日》篇提到的“五美”等等,这些“美”字的含义大体上相当于“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