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女性穿耳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习俗,这一行为并非由女性自身所主导,而是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框架下的产物.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这种习俗演变为性别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通过考察各地女性穿耳的年龄和时节,对这一行为实践背后的族群差异和文化根源进行探讨.宋代以降,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建构进一步加强,渗透到女性身体的修饰方面,穿耳风俗不仅被视作性别认同的符号,也被作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族群相比较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指任何一种文化必然“选择”(无意识的)或侧重于选择该种文化所可能选择的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文化研究的中心内容。并认为此种文化研究对人而言是最重要、最有用的,那么。此一方面即是该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种文化由于自身生存条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限制,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自身情有独钟的研究内容。在三面环海相对狭小的希腊半岛上,以农商并举的经济为基础所形成的西方文化最终选择了知识这一价值取向,而在半封闭的温带广阔大陆型环境下。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所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总框架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在此框架下有关文化的两个分框架是:“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和“必要劳动时间一剩余劳动时间”框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自由时间),乃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这种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体现了“物的生产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造则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的两大柱石,其中,“生产性”理论对于探讨在当代社会和产业转型中作为符号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非产业化发展之间的财富配置关系及相关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战略学问题,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已有跨种族、跨文化婚姻研究忽视了中国男性和西方女性这种稀少但重要的类别。涉外通婚是一个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并折射出多方面结构性社会问题、价值取向、民族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应该从理论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去思考这一现象及其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在爱尔兰的西方女性眼中的中国男性形象,探索性地测量了中国男性对于西方女性的婚恋吸引力,从西方女性的视角将中国男性的形象与西方男性的形象予以比较,分析西方女性的择偶偏好,发现中国男性真正“不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从而在文化建构、性别气质和媒体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男性在西方世界里形象呈现的深层缘由。  相似文献   

6.
曹颂今 《社科纵横》2010,25(6):101-103
文章主要论述了北宋时期社会主流文化对词的创作的影响。宋代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对包括词在内的文学形式的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其中体现的享乐主义的女性文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宋词在走向形式的完美的过程中,女性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与文化叙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代女性在一个不为注意的倾刻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当一部分的女性在社会生产的重组中处于劣势、被判“出局”之时,一部分的“女性”却奇迹般地崛起:从大众传播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到种种关于“女人味”的解说,“女性”无所不在。然而,女性在当代社会的这一“崛起”,并非代表了她们主体地位和自我意识的增强,相反,却可能只是呈示了一种“泡沫”式的缤纷和虚假的“女性主体”。事实上,自80年代末以来,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及其有关的种种话语,不仅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了商业主义的运作机制,而且成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现实矛盾的某种特殊的叙事手段与表意方式。当代女性因此而面临了再度的“失落”———失落于一个商品化的抑或“空洞能指”与“文化虚构”的境遇之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别林斯基说:“大自然创造了人,但发展人和形成人的是社会”。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因素催人成才的作用。改革在呼唤人才,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是巨大的人才资源,开发这种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为女性成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女性成才的时间环境时间环境包括影响群体成才的时代环境和影响个体成才的时机或机遇。时代造就女性人才群,可女性个体的成才则需抓住有利的时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才受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社会即可为人的成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一直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角度。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实践及其所创造的一系列成果。很多学者将狭义的文化划分为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体现不同精神内涵的实践形式。那么,神秘的高级文化被“祛魅”并实现“审美普及”后,是否还具有引导人类活动的导向作用?而大众文化摆脱了“精英”束缚,是否意味着一种降格,从而丧失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一切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黑龙江大学孙建茵副教授的专著《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文化》)。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之一,《文化》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为我们展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批判性解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化内涵的新思路,而且对于实现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一、被剥夺的女性时间 性别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已经成为文化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父权制下的性别政治实质上是男权政治,女性时间的缺席是性别政治的具体体现.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为经岁月淘洗的中年女性画过群像,"她们的皮肤在开始有折皱,头发在稀少,生活的疲惫夺取她们的最后一点爱娇".这里的女性形象实际上体现了男权主义的性别政治.女性容颜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是自然使然,只有作为客体,"爱娇"才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早期的女神崇拜多突出女性的繁衍价值,女性容颜作为展示价值的意义源于男权统治带来的时间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金玲 《浙江学刊》2003,(4):203-210
性别文化指的是由社会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人类社会在由生殖力时代经体力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进程中 ,性别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当代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构成而言 ,至少可分成以下四个层面 :( 1 )本土传统的性别文化 ;( 2 )被国人接受并加以本土化了的近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形成的性别文化 ;( 4)当代境外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文化。从今天整个社会出现的性别困境和性别行为“失范”来看 ,现有的性别文化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 ,需要在扬弃现有性别文化的基础上 ,构建与社会良性运行相适应的、能推进和引导社会有利发展的、有利于性别公平和和谐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女性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过分庞大的日常生活内容和层面,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主要羁绊之一。要加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这一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价值取向的关注和沉思,因为它是中国日常生活内容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4.
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经济市场化对性别价值进行着重构。由此,出现了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传统的行为规范受到严重挑战;性别不再是劳动力安排的主要原则;新一代劳动力以新的利益原则和机会选择职业;个人和女性收入意义重要化等现象。性别的价值地位发生了有利于女性的位移,性别的价格出现了有利于女性的变化。但是,市场化的这一重构只是在现有社会──经济框架中进行的,女性价值的开发、利用和提升更多地是对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的开发、利用和提升。这对女性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5.
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文化与女性观的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第十个关切的领域。由此,大众传媒能否正确地科学地创造一种男女两性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两性的理解和沟通,做错对妇女做出平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描绘’,向全社会展示社会主义新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形象,是衡量大众传媒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将着重于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文化略述己见。一、社会·传播·女性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他指出,社会变…  相似文献   

16.
苏联哲学著作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文化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文化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个人方面,是社会的东西和个人的东西相符合而和谐化的过程,是人的能力的发挥。这种观念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财富”这些概念而具体化的。这些概念提出价值的标尺,可以使我们“衡量”具体历史的人接近文化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兴起的女性服务,是否促进了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女性服务在价值取向、需求分析、介入手法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并以妇女为本、女性的三重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外化问题、互助小组、集体方式、男性参与和女性参与等八项标准来考察77个女性服务项目,以理论的透镜对我国女性服务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探索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服务的广东经验.研究发现,女性服务的项目设计普遍缺乏社会性别理念,项目给女性带来的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女性服务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性别平等从而真正改善女性福祉,而女性服务设计的核心在于社会性别理念,这正是对社会工作者性别敏感度的考验.要让服务真正有利于女性,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并建立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资助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恩施双龙村的田野研究,认为女性既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无主体的“他性”存在,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女性的自我首先是一种情感主体,这种情感主体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女性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女性情感主体的包容性给乡村社会的整合赋予心理与实践的基础,而女性情感主体的排他性则给突破乡村社会既有规范与习俗创造了空间。女性通过一种“柔性的风格”参与了整个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曹植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香草美人”与“闺怨思妇”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两个基本主题。然而这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异。“香草美人”自屈原之后大都重在写“美人”,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女性为追求对象,男子思慕渴求而不得美人一顾。这里的“美人”代表着某种理想或力量,如《离骚》中的求神女、宓妃、简狄、有虞之二姚。这种“求女”并非追求“爱情”,所以不能将其纳入“爱情诗”之中。另一种则是以美人为道德情操的体现者,多用于自比。如《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啄谓余以善淫”,此为自比于美人。在《离骚》中,不论美人是…  相似文献   

20.
张宏儿 《社科纵横》2009,24(11):170-171
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体伦理叙事角度对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进行阐释。从女性“书写自我”的理性溯源、女性“生命本体”的伦理、抗争女性“身体反叛”的灵肉分离三个层面来分析。指出女性书写自我身体的意义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规范与文化规范,颠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非理性因素强塑;女性有关身体的生命伦理叙事,应该探讨的是身体和欲望在男女性别中的权力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