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繁荣,就必须回答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勇于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关键。在创新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流行说法:“现在是经济繁荣,哲学贫困。”“哲学是时代智慧的结晶”与“哲学无用”两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促使人们对哲学的社会功能和哲学的改革进行反思。 哲学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生命力的根基在社会实践,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反过来,它们的成果又促进着哲学的发展。实践表明: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气候”,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因此,必须首先对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证明和延伸,或者说,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下游产品”,社会工程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和具体化,社会工程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诸多社会工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以实现对现实社会生活科学的总体性把握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的兴趣,引起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本文系统、扼要地剖析了社会哲学的对象、社会哲学兴起的历史根据、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的可能性这三个涉及此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问题,以期推动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哲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通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管理哲学研究的思想内涵,提出以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研究为代表的发展管理哲学研究命题。综合评价基于发展管理哲学思维的广义社会发展复杂过程系统研究的学术价值取向。科学评价发展管理哲学的前瞻性研究基础及其内容结构。从塑造发展管理哲学精神品格的视阈,科学展望发展管理哲学研究的广袤发展时空及昭彰时代精神的深邃意蕴。发展管理哲学研究以其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研究的成果展示,显现了其关系社会发展复杂问题研究、关系广义社会过程系统变异规律研究的历史性定位和使命。通过倡导和弘扬发展管理哲学研究,致力于为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界在社会发展管理科研领域开辟新的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理论体系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思想的发展紧密联系;但是自1978年至今,中国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已经使用了30年,其中有关“科学”的论述很不充分,至于“技术”与“工程”的活动的理论概括内容更是一片空白;工程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社会工程哲学更是需要开拓的新的学术领域;研究社会工程哲学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哲学探寻──“哲学与社会发展”对谈会综述吴新文1996年8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和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在复旦联合召开了“哲学与社会发展”对谈会,来自两系的十几位教师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探讨了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民众社会心理建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建构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力的现实迫切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社会心理,用浸透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社会心理回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中国化,为国人构建起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新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程哲学——有着远大未来的新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程哲学现映着当今的时代精神,昭示着当今时代的哲学情感,是在全球化和现代性问题、社会风险日益加深、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呈现多元的背景下,对人类把握现代社会基本方式的新思考。社会工程哲学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重要思想精华,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当代表达方式,是有远大未来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资政育人的特殊功能。高校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宣传我们党的科学理论和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同时哲学社会科学还要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工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一个历史事实提升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结果,本质上是对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理性精神的反思。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整体,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思想运动的视角,通过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其他哲学和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层次的内容和它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特征。这种考察将为我们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及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发展的经纬线是黑格尔哲学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因的著句论断,也是黑格尔哲学中的重要的社会历史观。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一黑格尔的礼会历史观主要反映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同时在《法哲学原  相似文献   

14.
哲学精神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哲学精神,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价值论转向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时代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事实向价值的不断转化,是哲学价值论转向的根据。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论哲学,确认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论哲学属性,是时代给中国哲学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适应现代哲学价值论转向的趋势和中国社会价值问题的日益突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该是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邓小平价值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哲学奎历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维度:历史哲学的未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实际上屯就是唯物史观和现实历史的关系.社会哲学不同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社会哲学是从社会和人的相至关照中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哲学应着重研究社会转型,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工持建构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 ,社会发展进入哲学研究的视野。江泽民的社会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涵 ,既采用辩证的方法 ,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又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追求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把社会发展观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中心转移的考察,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同步发展规律,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论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哲学是围绕着如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而展开的,其基本内容是对古今中西哲学思想的诠释、比较、评价和选择,以重建中国的现代哲学,进而为重建新的社会模式提供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讨论的焦点是“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试图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价值诠释和选择,以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哲学问题的不同侧面得以凸现,人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有所侧重,因此形成百年哲学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哲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处于不景气状态.如何摆脱“困境”,使哲学重新走向繁荣和发展?这是当前从事哲学工作的人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对此,学术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笔者亦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哲学的“困境”,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多样,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当下哲学研究成果价值的“认同度”低甚至不认同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解,很显然,哲学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呈现给社会,才能为社会主体认同,吸纳,是哲学走出低谷,再度辉煌的关键所在.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社会主体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特别是以何标准认同某一哲学的.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究哲学发展问题.反之,避开上述问题谈论哲学的出路与发展,只会限于泛泛而论,于事无补.循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力图从研究社会主体对哲学认同的特点出发,分析人们忽视哲学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为促进我国哲学事业的发展当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