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二十年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展现了影片主角安迪近乎完美地在体制化社会下对自己、对狱友甚至对社会的种种救赎,警示人们要不断反观早已习惯适应的生活,坚守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和追求,感悟灵魂自由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2.
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展现了女主人公布兰奇在面对残酷现实时,人生所经历的"沉沦-救赎-绝望"的过程.布兰奇的悲剧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前往新奥尔良寻找妹妹斯蒂拉是布兰奇进行自我救赎的开始,她饱含着希望却最终成为了男权社会中扭曲欲望的殉葬品,无力的自我救赎只能将她推入更绝望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4.
《在路上》是美国的著名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我"和一群伙伴数次横穿美国的疯狂经历。在这几次看似疯狂的旅行中,他们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本文不仅探讨了小说的救赎主题,而且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自我救赎未能取得完全成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因独特的双重文化经历创作了《群芳亭》和《野草在歌唱》。《群芳亭》通过中国吴太太在意大利传教士安德雷的宗教救赎中走向新生的故事,表现了异质文化融合的可能与希望。《野草在歌唱》通过南非白人玛丽被黑人男仆摩西杀害导致人性救赎失败的悲剧,展示了异质文化的冲突。不一样的救赎:宗教救赎与人性救赎都表达了两位作家对异质文化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其独特的选材和对人性的解读和对自由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本文从主人公安迪的救赎入手,对小说中的人性和自由做深层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人性本质和西方宗教产生了怀疑。针对基督教,人们开始质疑它是否值得人们信仰。相较以往,人们对它的信仰程度大大削弱,甚至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现象。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以《圣经》中“救赎”主题为题材讲述了一段越狱的故事。故事意味深长,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信仰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怎样救赎”这一主题,分别从“信”、“望”、“爱”这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异化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一部美国当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加以介绍分析,揭示了权力异化与人性异化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从而探究影片的人性异化的原因,揭示出更深刻的悲剧主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大多患有他所谓的"生存综合症",而疾病的根源是人的出生。本文试图从原罪、记忆、死亡等角度阐释贝克特通过戏剧创作,从文化上积极进行自我救赎的努力,由此探讨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与自觉的文化修养对文学家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了生存中的自我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0.
从追问式下的悲剧精神,善恶只是一瞬间,善恶模糊的边缘,救赎即是道路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须一瓜的《太阳黑子》中人性的自我救赎,以及对当下社会人性道路发展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写成于1982年。1994年,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获得七项奥斯卡提名,但随后成为无冕之王。本文将分析美国不公正的司法制度、黑暗的监狱生活和不合理的机制束缚所造成的荒谬的生存环境及其所做的选择,试图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如何寻求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13.
近代启蒙运动本期望以理性代替神话继而肯定人的主体性,但却发展出成熟的工具理性和"合理化的社会",从而对个体形成宰制,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希望通过"审美救赎"来摆脱困境,但审美救赎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而具有虚幻性、片段性,而缺乏普适性。从儒家的生存智慧中发掘思想资源,应该能够为现代人精神的救赎指明一条现实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忏悔意识自新文学时期始发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忏悔意识普遍缺乏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虹影的小说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继承鲁迅和郁达夫开创的现代忏悔意识的基础上,虹影将探索救赎之道也纳入创作主题。虹影明白"罪"是苦难的根源,忏悔是解开"罪"的钥匙,是救赎的前提,所以她在苦难中体认"罪"的存在,领悟苦难的意义;始终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注看作文学的使命,将写作看作一种具有忏悔和救赎双重作用的力量;最终,在徘徊和惶惑中回归童心,用爱治愈人性缺陷,找寻自我和人类精神救赎的终极奥秘。  相似文献   

15.
电影《慧血》是美国一部充满了悲情色彩的喜剧片。影片叙述了主人公黑兹尔·莫茨在精神信仰和救赎道路上的曲折及最后自我暴力救赎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的基督教原罪意识及精神创伤是他执着追求精神信仰的源动力。黑兹尔·莫茨的精神求索历程及大量宗教意象揭示了作品的救赎主题,触动了没有感知精神迷茫的现当代民众,起到涤荡思想、净化心灵的作用,是一则现代先知寓言。  相似文献   

16.
J.M.库切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很多人认为他是对一切专制的控诉,是在启示崭新的世界,简直就是正义的代言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透过语言的迷雾,走出政治的解释,撕去神圣和崇高的面纱,看到的是隐喻下的本质。本文试图解开史诗叙述,回归或许低俗但却更本真的自我。文章通过分析库切作品中主人公对他者和自我的救赎的探索和追求,揭示作品中深邃思想的背后可能只是库切的自我救赎情结。  相似文献   

17.
浮石的《青瓷》《皂香》《红袖》《新青瓷之秘色》《新青瓷之窑变》等一系列小说,用通俗的文本,高度还原了现实中的男女关系、官场关系、商战关系;作者于炼狱中反思人性,对人性进行救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忏悔意识,作品堪称一幅人性自我救赎的心灵地图。  相似文献   

18.
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审美超越"有所不同,马尔库塞对于"审美救赎"的构想有其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现实可行性。借助于现象学的启发,马尔库塞为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重新确立了本体地位,即作为具体实践的"劳动/做"能够呈现"人的本质"。但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异化劳动"已经演变成了人对于"技术理性"的自觉顺从——"单向度"的"精神异化",政治革命实践由此转向了"灵魂"的"自我救赎",而观念化的"审美"所确立的只是无可"超越"的乌托邦。马尔库塞认为,处于"高/低"两种感性极点之间的本能的"消遣/游戏"冲动可以成为"人的全面解放"的真正出路,作为"自觉自为的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对象化"的产品——创造性的"艺术",即是人的本真形态的实践显现。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7,(3):55-59
高长虹小说《那个人》在第一个叙事圈套里,通过对女性优伶、女艺术家"布满了悲苦"的现实生活的不幸遭遇的叙述,讲述了女性不幸的历史,针砭了男权社会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压抑,对女性不幸的遭遇表达出深深的同情,对男权社会和文化的虚伪与残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第二个故事叙述里,借小说家谢与同小说虚构的"花之女神",预设了女性冲破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阴霾而获得救赎的"乌托邦"理想,而"乌托邦"的最后坍塌象征着女性救赎的虚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实践,指出王国维的文艺批评中不但包含"审美超越"品质,更包含"审美救赎"维度."审美超越"和"审美救赎"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审美超越"是进入"审美救赎"的必要条件,"审美救赎"是审美超越的必由之路.解读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审美"超越"和"救赎"品质,旨在为反思当前文艺学界"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