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工业化近20年得到高速发展,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完善阶段。中国信息化主要成就在近10年间,与世界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都还面临种种矛盾和问题。要顺应世界潮流,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的头十年,陕西榆林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几方面对榆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判断,榆林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按此判断,提出榆林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对均衡的点轴开发战略,即城镇空间布局实行"一主三副多结点"的开发模式,国土空间功能布局定位为北部重点发展、南部生态发展、西部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乡二元体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综合性社会制度,由为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演变而来.城乡二元体制有效推进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却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变迁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城乡二元体制是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成都市以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表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助于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最后,针对成都在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出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Hansen的面板门槛模型,采用中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造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可研究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特征,在城镇化水平低于较小门槛值时,城镇化的发展会显著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当城镇化水平越过较高门槛值,达到高城镇化水平时城镇化发展则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当工业化发展到高工业化区间时会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在初始阶段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终将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并且收敛效应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及其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结构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分割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它是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现象,也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历程。本文以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为线索,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角度,分析了城乡关系的演进规律,提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和五个表征,建立了分析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指标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做出判断,并对城乡一体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发展阶段与城乡分配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调整城乡关系的依据和必要性,阐述了关于城乡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财政在城乡分配关系方面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未来仍将保持长期发展态势.工业化中期是钢铁消费快速增长阶段.通过考察先行工业化国家钢铁消费规律,探讨中国钢铁消费可能达到的人均消费峰值.  相似文献   

9.
在以知识经济浪潮为背景的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迈入中期阶段,取得可喜成就,同时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化使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信息化发展以工业化为基础和手段。中国的战略与对策是: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处理好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在工业化中实现工业信息化,在信息化中实现信息工业化,市场化与知识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战略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理论与政策。在这些理论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及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营作为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变革的新形式 ,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国外受到广泛重视 ,研究这一模式对我国企业的虚拟化运营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虚拟经营的涵义、特点及基本形式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 ,探讨了中小企业实施虚拟化运营的优、劣势 ,通过实例讨论了我国中小企业成功实施虚拟经营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照片档案是档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照片档案的管理现状已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针对数字化管理的优越性,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快对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以保证高校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型家具企业在人才结构、营销服务、市场管理、产品系列化、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应该根据企业自身优势,明确企业定位,更新管理理念,重视人才引进和改善人才结构,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销售人员的终端培训,建立市场信息网络,谋求中小型家具企业的持久发展,始终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重点学科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虚拟图书馆建设的背景 ,建立和研究现状 ,论述了创新虚拟图书馆建设的内容、优势、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拟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与价值链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的参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所形成的新的价值系统,对虚拟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提出了参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协调、虚拟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动态性整合、参与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在全面评估关于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学术进展,解释中西研究视角及重点的差异、国内研究成果的利弊得失。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虚拟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层面及政治变革视角。国内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策略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着以下提升空间:从单学科作战到跨学科整合,从单一的理论阐述到规范化、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国家控制思路到多元治理的管理思路,从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到统合各类资料进行数据建模。此外,虚拟社会管理研究还应当跳出网络的局限,回应现实社会的矛盾,疏散现实社会中的怨恨情绪,唯此方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VMware搭建虚拟实验平台下,利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实验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剪辑,用Cool Edit Pro为视频配音,制作了《RAID技术与磁盘冗余管理》实训视频课件。介绍了该实训视频课件的制作流程,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实训视频课件内容的分类和编排,归纳了在视频打包生成所选择的Web格式SWF与FLY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18.
虚拟企业是近年来全球管理变革中出现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它的精髓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高附加值的功能上 ,而将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提高其竞争力。它表现出从“有形”扩展为“无形”,实现核心功能与部门的分离等特点。它具有一种敏捷企业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内容及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人力资源要素进行分析、整合、配置,建立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一整套管理思想、方法和制度。它既包括对组织成员价值创造能力的管理,也包括人力资源各单项职能的整合,以及管理体系对组织战略经营目标的支持等。传统人事管理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认识和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战略行为关系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之后有不少学者也对战略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1984年,van de ven和walke:从权力一依赖理论[2〕、1955年,迈克尔·波特从价值链的角度[’〕、1985年,wil- liamson和Oliver从以“交易成本”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