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平民文学",有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写平民"的平民文学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平民写"的平民文学两种不同看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时代的合力使鲁迅所说的余裕环境下的"真正解放的平民所写的"平民文学成为可能.新的平民文学有别于对平民表示同情或进行批判的传统平民文学,而把生命意识、自由欢乐、平等相对、世界性及群体性、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务实等"平民精神"带进了文学.本文初步概括了平民精神在平民文学中的五个层面的不同呈现形态,体现了平民精神在城乡过渡这一宏观社会现实下的承续和变异.  相似文献   

2.
罗家坤 《中州学刊》2005,(6):206-208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他把描写的视角对准下层平民,揭示下层平民苦难的社会根源,抨击元代的罪恶制度,歌颂平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反抗精神,按照平民的生活方式、意愿处理情节、塑造人物等.这种平民意识的实质是市民意识,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两个不同学科概念,前者的观照视角、文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范围较之后者发生了变异.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多元并存共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以适应对世纪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之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中州学刊》2005,2(5):152-15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其核心在于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契机源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极度活跃和"文化抗战"论的兴起、"新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大量党内外文化人奔赴延安,这一觉醒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忧郁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承载方式和生命体验方式.忧郁意识在文学中以审美体验形式出现时,便成为"美丽"的"总是愁人"的艺术化生命感觉.由于中西文明的形成机制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学更倾向于悲剧性和悲剧意识,中国文学则主要体现出忧郁性与忧郁精神.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忧郁因质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性焦虑"并形成了特定的忧郁气质和基调,在创作表现上呈示出"契珂夫式忧思"、"川端康成式忧悒"和"维特式忧怨"等三种形态.不过,20世纪中国文学并非全然没有悲剧性质素,因为忧郁意识的极致便趋向忧患精神并逼近悲剧意识,像鲁迅、北岛等作家的创作都体现出明确的忧患意识和或隐或现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6.
《废都》和"废都意识"的出现与流布,不是偶然的,除了贾平凹滥用自己的才情之外,当然也有转型期各种思想意识交织碰撞的痕迹,包括积极的与颓废的意识碰撞的痕迹,其中也有西方十九世纪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的消极影响.《废都》和"废都意识"显现出的与道德规范的严重不和谐,在中国文坛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
平民作为审美主体,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与西方戏剧和中国现代话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对从军与应试题材的发掘和运用,传达着观众和剧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决定着戏剧的题材选择和主旨表达,促使其在民间的广泛演出与长久流传,最终形成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有关"平民文学"的争论,其实质源于"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表面上使用的都是"平民文学"概念,其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指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的"平民文学"是指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而鲁迅的"平民文学"则是指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孕育了五四"平民文学"的争论.然而这是一种错位的争论,它没能使五四"平民文学"主张的探讨深入下去;不过又正是这种错位的争论,带来了五四"平民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五四"平民文学"争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族苦难意识"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内驱力.当前,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苦难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使命感,在行动上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依法行政"是法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此都存在模糊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试图廓清这一问题,并提出"依法行政"应培养政府意识和全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为史补遗、发其英华的"史补"意识和为史补情、为情补史的"情补"意识,是最为突出的两大类型."史补"意识的发生,既源自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复来自对小说功能的理解,同时又隐含着提高小说地位的深刻用心."情补"意识则是沿着先秦儒家"道始于情"的人道观和"情本体"论而来的.所谓"为史补情",就是对史传或民间流行的情爱故事,作敷衍增饰,以补史记之不足或遗漏.而冯梦龙<情史>的编纂和以"史"命名的目的,则在于"为情补史",并以此宣扬他的"情教观".这一"情补"的创作意识,一直延续至<红楼梦>.二者所"补",形成了经史等"大帐簿"之外的"小帐簿",丰富了中国的"史文化"和"情文化",并构成正统文化之外的"第二文化".  相似文献   

12.
道家法律思想以其对自然法的无限崇尚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值得注意的是,以"自然"、"无为"的观念为理论基础,道家的法律思想还孕育了最初的"民间法"意识.这种民间法意识表现为对国家法权威的否定和对民间法治资源的肯定.道家"民间法"意识的产生,是道家区别于其他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也与道家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重要的联系.道家的"民间法"意识,对当今的法律理念、法学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何成长出一支代秀的企业家群体,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必将影响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企业家自我精神发展的内在超越性是根本.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资源,对企业家自我及其精神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三次超越"的理论模型,即企业家自我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从欲望意识、道德意识再到人文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当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中的"平民意识"、文化霸权、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进行批判时,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却以更加民主化、本土化的形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完成"平民意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实现民主与霸权的相互渗透,满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异质诉求,彰显消费文化的一般特征,从而以一种更加统一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具有其复杂性、动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和主动性、独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问题存在的"不舒适"感的释然.  相似文献   

16.
行政学研究的非本土化与非规范化这一"双重困境"已经成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反思的共识性认识.但既有反思性研究普遍缺乏对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意识考量,这正是公共行政学学科认同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历史意识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化解社会科学身份危机的学理资源.对于新近引入的公共行政学而言,更应该注重历史意识的重要作用.强调时间上"共时思考"、地域上"地方知识"、方向上公共关怀、旨趣上批判意识和态度上价值承诺的历史意识,应该成为重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吴艳 《江汉论坛》2004,24(6):93-95
论文探讨了闻一多先生诗学"多元意识"的独特表现选择一个对象,自觉地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获得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说明"一中求多元"的方法论成果,假使没有发生学和本体论层面的证明,必然滑向一元论的陷阱.闻先生"并重"、"互证"即"一中求多元"的理念止于方法论,是他那个时代学者的宿命,也是困扰今天学者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8.
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切入,概括提出了我国新闻传媒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化中的主要价值转向,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媒介环境变化,明确提出媒介传播要有社会责任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些问题意识主要集中体现在责任问题、国家意识、民本问题和发展问题四个方面.文中强调,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提出问题与自然科学提出问题不同,特别是对新闻传播学和传媒实践来说,提出问题不仅需要勇气、远见和胆识,有时更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深厚的"原罪"意识,其根深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私"之初,并非起源于个体观念,缺失个体是传统文化最大的积弊.在中国历史上,人文思想的启蒙,往往突破私的禁锢,闪现个体化的萌动.一种文化形态何以塑造出这样普遍、持久的崇公灭私的文化心态,是深入认识国情和民族性的重要问题.宋明理学的思想家们以身、生、情、欲的观念,重新发现"私"的合理性,逐步推动了人文思想的启蒙.  相似文献   

20.
南方农民工小说的草根创作是农民工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底层平民立场是草根创作区别于农民工小说精英创作的重要特征.对分隔城乡户籍制度的否定、对现行城市治安管理的嘲讽与否定、对保护富人政策的质疑、对生存权平等与人格平等的吁求,是草根创作底层平民立场的具体表现.草根创作的底层平民立场既是一种"形而下"的创作姿态,又是一种贫民性的文化立场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