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邪马台国的性质问题,虽然不象其位置问题那样众说纷纭,但也是关于邪马台国问题论战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学者之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发展到国家以前的过渡期的小国联合”(井上光贞语′);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是“以亚细亚共同体为基础的初期专制君主权力”(上田正昭语)。在我国史学界也有多种见解,有的说邪马台国是原始民主制;有的说是奴隶制国家;有的说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等。本文主张邪马台国是带有普遍奴隶制性质的早期国家,以下试从社会、阶级和王权三方面述论之。  相似文献   

2.
外向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外部文化涌来并与其土著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本民族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及新的一种思想意识。日本人的外向意识产生在大化革新前后,日本人面对强大的隋唐帝国先进文化的强烈刺激,非常敏感,然而他们对此并不怀有敌意,相反,却把隋唐文化视之为楷模,以先进的隋唐模式重新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从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获悉,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已正式决定,在本年度向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赠送价值30万日元的日文书籍。这批图书根据辽大日本研究所提供的书目选购。在此之前,国际交流基金尚邀请了该所禹硕基讲师赴日进行“大化革新”研究。对此,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易显石副教授向本刊记者发表谈话,对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支持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以前有人提出渤海自建国之日起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渤海表面是封建化了,但实际上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役制时期。对于这两种意见,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渤海的社会性质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前期是奴隶制社会,后期则是封建社会。粟末靺鞨(初为勿吉粟末部),隋及唐初为高勾丽所役属。高勾丽经过漫长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5.
大化前代史广义指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大化改新以前的日本历史。①这段历史涉及由地区性早期奴隶制国家向统一奴隶制国家过渡,以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间题,对日本古代史的研究具有关键意义。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这段历史的史料十分贫乏,可信的文字史料寥寥无几,许多重要问题尚未彻底弄清。日本学者把大化前代史称之为"历史之谜"。许多学者试图解谜,  相似文献   

6.
王丽梅 《唐都学刊》2012,28(2):81-85
日本大化革新以后,受中国文明的影响,至奈良时代仿照唐朝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其在教学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基本上照搬唐制,不仅以儒学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实行了中国的庙学制度,出于为国家选拔有用之才之目的,又仿照唐制建立了类似科举制的养士制度。但是由于日本社会与唐朝不同,其教育制度又与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探讨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略论家族主义的幕府政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李卓从公元645年大化革新起,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但是,模仿隋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建立的天皇制国家并没有多么持久的生命力,自平安时代起便步入衰落、瓦解之途。伴随着庄园制的出现,武士阶级的兴起,经过几个世纪大小...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伟大的民族。自从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有了接触以来,文化、艺术、哲学、思想诸方面的交流,犹如涓涓滴水,汇成了中日学术交流的长河。本文奉献给读者的便是这长河中的几滴晶莹的水珠。一、佛教和日本政治在中日哲学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佛教在公元六世纪传入日本,此后中日之间的佛教往来愈益频繁。基本上没有中断过。佛教对日本社会政治发生过重大影响,直至今天在日本社会中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中国佛教一传入日本,就与日本社会的政治斗争紧紧缠绕在一起。公元五世纪的日本社会是模拟氏族集团的奴隶制。这种奴隶制以大王(后来的天皇)为中心。由氏族族长组成朝廷,分担政务。如大伴氏和物部氏分担军事,中臣氏和忌部氏分担祭祀,苏我氏分担财政。他们的职务都是世袭的。在渡来人(从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在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前提下,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经济恢复和飞跃,到1970年前后实现了现代化。日本经济腾飞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教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基本”。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表明:发展教育确实是迈向现代化的捷径。本文试就战后日本各时期的教育改革来探讨教育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城市社会学,是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说的迫切要求。城市是个历史范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进展过程。最早的城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纪元前6000年,随着早期奴隶制的出现就诞生在土耳其的阿那托利高原。我国学者认为,我国的夏代也是古代城市的开始产生时期。  相似文献   

11.
<正> 郭沫若对《奴隶制时代》一书的增改意见手稿在旧书中被发现了。这一珍贵手迹,写在《奴隶制时代》一九六六年校样本上。《奴隶制时代》一书是郭沫若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论集之一,写于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二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嗣后经一九五四年人民出版社改排印行,一九五六年科学出版社新一版印行,至一九六六年,均未做较大更动。书中收录十六篇论文和两篇后记。  相似文献   

12.
美国独立后,黑奴制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到内战(1861—1865年)爆发,美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南北对峙、雇佣劳动制和黑奴制共存。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林肯生活时代的主旋律,因而对黑奴制的态度问题,也就成为评价他的症结所在。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史学界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主要意见有两种:1.他是废奴主义者;2.他是奴隶制的反对者。本文认为内战前和内战的第一阶段,林肯是奴隶制的反对者,但在进入内战的第二阶段以后,他逐渐转化为废奴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一、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可能吗? “世界上的日本文化”这个题目很难回答。原因有多种。从实践上说,我非常关心日本和日本文化,感到它有很大魅力,并且认为日本和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也比谁更清楚,我对日本只不过是一知半解。对这个题目使我感到没有把握的原因还有理论上的。对日本文化要想谈出具有权威的看法,即使终生研究,也不会绰有余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创办《日本问题》杂志,我听到之后特別高兴。日本是我国东方的重要邻邦。已故廖承志同志曾经说过,中日关系中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隋唐时代,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学习我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另一次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不少中国的革命志士和留学生前往日本,向日本学习。人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不仅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可以说基本上是以日  相似文献   

15.
论奴隶制时代历史神话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奴隶制时代曾发生过历史神话化思潮,这一思湖与原始神话中的泛神现象有本质不同,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影响除政治方面之外,还波及至中国神话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神话的基本特征,即神话的家族色彩,并直接诱发了中国神话史上的另一思潮——历史神话化思潮。  相似文献   

16.
罗马封建因素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母体的青壮年时期;在它产生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缓解了奴隶制社会母体内诸多矛盾,促其在经济和政治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只有当它羽毛丰满和奴隶制社会母体进入衰败时期时,它才勇敢地挣脱奴隶制社会母体的束缚,并进而取代之。 一、罗马封建因素的产生 罗马封建因素的产生是诸多因素长期汇合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古罗马崇尚农业之风导致了拉蒂芬丁奴隶制大地产的形成。古罗马崇尚农业的古朴之风,农学家科路美拉在《论农业》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当年真正的罗慕洛的子孙是不间断狩猎和农耕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奴隶社会何时结束,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学术界历来分歧很大。本文考察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阶段的奴隶制状况,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西周、春秋时期奴隶制虽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次要地位,当时已进入以封建生产方式为主的封建社会;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奴隶制残余在封建社会内又出现畸形增长;魏晋至明清时期一直遗存许多奴隶制残余,其中北朝、元代和清代奴隶制还一再有所强化。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一个新的杜会制度诞生后,旧制度总要顽强地残留下来。本文从探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奴隶制状况着手,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发展作了宏观的辨析,它充分揭示了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的多重结构及其源流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众所周知,汉文化与日水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深刻的渊源关系。有的日本学者如大庭修曾经十分坦率地说过:“日本列岛在地理环境上与中国大陆非常接近,因此自古以来,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日本文化中严格地选择并排除那些源于中国文化的部分,那么,还会剩下什么能被认为发生于日本列岛的原始文化呢?可以说,除了绳纹式陶器及其有关的古文化之外,没有什么是值得一看的”。说日本文化是  相似文献   

19.
1867年12月9日(旧历)的王政复古政变,在日本明治维新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总结了自开国以来政治斗争的最高成果,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根本推翻幕藩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认识明治维新性质、划分明治维新阶段的一个关键所在。日本史学界大都认为它仅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宫廷政变,并将其作为明治维新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在我国,基本上似呈被拔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印度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一个关键,它对古代印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批判,对古代印度文化成就的理解与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不解决,对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取得明确统一的认识。如对释迦牟尼的评价,主张当时是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的,就认为他是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进步的历史人物,而主张当时是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时期的,则认为他是维护旧的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反动的历史人物。两者的结论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