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场所。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规范其健康行为方式,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调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心理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它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健全学生个性心理 ,促成其优良品质的形成。在传统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 ,我们应重视并加强个性化心理教育问题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健康状况进行的广泛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客乐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体育锻炼常识淡漠,缺乏健康的行为习惯等等.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气功不仅可以增强人类的健康素质,还可以激发人类的无穷智慧,发达智力,陶冶性情.涵养道德,激发人体内在潜力,获得种种的智能.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加强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气功,在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专项或选修课,但对如何提高气功课的教学质量,认识不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气功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气功课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它还在健康的十大标  相似文献   

6.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于受学生自身原因、学校管理、教学诸要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风不是很好,存在逃课、晚自习效果不理想、厌学心理加剧等问题。各高职院校应从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完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各自学校的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延边大学在校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发现,朝鲜族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负性情绪与主观支持、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朝鲜族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在负性情绪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汉族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在负性情绪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校的大部分朝鲜族大学生是延边本地人,而汉族大学生大部分是外地人,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情绪调节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教育,并且及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相似文献   

8.
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学校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扩充、学习过程的重视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改革、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重视潜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职学生,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机制,使该项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青少年学生中问题行为比较突出的现状,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剖析了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认为目前首先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同时要求家长确立正确的婚恋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求学校切实抓好素质教育,加快师资培训;还要切实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搞好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给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希望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幸福感的性质和构成,了解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武汉市6所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幸福感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主观幸福感的负性情绪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子结构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对性别、专业、年级系数的不变性。进而提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指导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面情绪体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适应社会教育等.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心理素质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主要是健康的学习心理、恋爱心理和生活心理 ,需要加强心理咨询、教育和指导 ,特别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当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以及人们的健康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迫切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社会心理、创造心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障碍。因此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普及必要的身心健康基本知识 ,开展管理服务、教育服务以及心理咨询服务等 ,对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进一步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健康心理 ,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学生依然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心理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焦虑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发生状况,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活状态,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业,顺利地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包括人际关系不健康、学习压力大、感情纠葛、家庭不幸与贫苦、心理落差大、自尊心受到所谓"重创"及学校、家庭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忽视导致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健康或性格上有缺陷等等。深刻了解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大学生自杀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教学失范行为困惑着教育管理者,也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甚至侵蚀着学校的组织健康。研究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内涵、类型与教育控制措施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对中职学前专业女生进行调查,以探讨中职学前专业女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负性情绪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生源地(城镇/农村)学生在消极应对、抑郁、焦虑、压力、负性情绪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中职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消极应对得分上有显著差异;(3)中职学前专业女生消极应对与抑郁分量表、焦虑分量表、压力分量表、负性情绪总分均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消极应对、抑郁分量表、焦虑分量表、压力分量表、负性情绪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4)心理弹性在消极应对与负性情绪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50.88%。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约占10—30%左右。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内陆地区对本科学生的研究,学校也多为综合性大学,与我校情况相距甚远。我校地处海岛,98%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渔村,学生毕业后几乎要返回原籍初中任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劣,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师专学生的心理状况,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教育者”的作用。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整体设计 ,优化育人环境 ;引导学生文化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导向机制 ;活化集体活动环境 ,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 ,优化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