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了解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吸纳劳动力情况,指出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偏离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推进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
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重庆市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联动发展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对就业弹性、偏离度、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分析来说明重庆市就业结构的一些产业特征,并探讨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充分就业目标可以采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省,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过程在老工业地区转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各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灰色关联度,就计算结果分析了辽宁省1980-2009年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揭示了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的事实,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方法对重庆市2005-201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以Moore结构值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其产业结构的时滞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在2005-2015年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增加提高了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滞后时间为4年.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新农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们分析了1990年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基于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指标,发现云南省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项指标,比较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差异以及二者的协调性问题.结果表明:三大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且还呈恶化的趋势;中、西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大于东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不仅都为正值而且越来越小.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尤以西部地区为甚;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均在下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分析1978—2016年新疆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进的基础上,从结构偏离度和协调度两个维度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探讨,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法与GM(1,1)预测模型测度并检验就业结构调整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滞后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发展不协调,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长期高于产值比重,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主要以重化工业和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趋于均衡,但产业总体发展规模不足,新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业吸纳空间有待扩大。该文认为,需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发挥就业带动效应,以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1999-2010年数据,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对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余年来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不协调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偏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反,具有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三产业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就业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新疆工业增长乏力、科技投入不均衡是影响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偏离效应。结果显示:新疆各地州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偏离效应有很大差异;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效应正在扩大,存在很大的就业缺口;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已经饱和。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指出新疆目前产业就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白城市作为吉林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应与就业结构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然而,白城市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超过60%,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较大的障碍。本文首先分析了白城市近十年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运用结构偏离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就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对辽宁省近十余年来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辽宁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效果为负,显然不利于辽宁经济的发展,并总结辽宁省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问题是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则;辽宁在基础设施与城市化水平、科研技术实力和相关产业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知识密集化和第三产业服务高级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辽宁省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省产业关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指出辽宁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工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出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资源整合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辽宁产业结构分析与振兴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和“共和国装备部”。但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的关键时期,辽宁并没有完成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辽宁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问题、地区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等,其中产业结构问题又是经济结构问题的核心。基于此,笔者从产业结构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辽宁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阜新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图示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阜新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性,指出了二者间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表明:必须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入手,使就业、创业与产业转型和承接互相促进,提升结构变动协同性,这样有利于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和谐增长.  相似文献   

16.
就业结构与城市化偏差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就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求二者相互影响的演变规律、寻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运用相关统计资料,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西安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偏差系数理论分析了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西安城市化进程有所超前,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不符;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差偏大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随该产业产值变化上下波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逐渐降低,并向钱纳里模式靠拢。同时表明,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的形成主要源于国情限制、政策偏向、意愿习惯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江西就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在中部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且具有其特点.江西就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的机理是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格局决定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分布格局;产业结构及其部门结构的不协调导致就业结构转换阶段的错位;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和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因此,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就业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