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阿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桃花扇〉结构新论》一文,作者独辟蹊径地提出,正是桃花扇这个道具,维系、见证并参与了剧情演进,对全剧结构从表层到次表层再到深层起着穿针引线、珠联璧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思想艺术价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桃花扇》作为一部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历史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评价。从艺术角度来说 ,《桃花扇》的成就不在于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而在于其赋予历史生活以戏剧性 ,在于其艺术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的灭亡 ;从思想深度来说 ,孔尚任通过《桃花扇》这一文本形式 ,对大厦将倾之时的整个士大夫阶层进行了质疑 ,不只认定权奸误国 ,同时认为忠臣良将救世乏术 ,亦难辞其咎。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整个士大夫精英阶层不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社会底层人士高尚可敬 ,代表未来和希望。这就是作者力图表达的从历史兴亡更替中所感悟到的历史本质 相似文献
3.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52-55,113
从李渔关于戏剧叙事应以"一人一事"为剧情枢纽的"立主脑"理论,分析孔尚任《桃花扇》的剧情结构,可见李香君一人,"却奁"一事,是《桃花扇》所立之"主脑",由此可见李渔"立主脑"的结构理论符合戏剧艺术的叙事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王琦珍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4)
大凡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历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桃花扇》也一样,要写出新意,超越前人,实在不易。但读了《桃花扇新视野》(以下简称《新视野》)之后,笔者得到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其材料的翔实与丰富,分析的透彻与深人,确实使《桃花扇》研究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起来,而对研究中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也作了较为透辟的论述。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些作品是必须给予一个确切的定性的,尤其是那些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大型作品更是如此。《桃花扇》便属于这样一类作品。孔尚任自己在《桃花扇小引》中就明确说过:“《桃花扇》一剧,皆…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主题蕴涵是复杂的。第一主题是孔尚任思考历史,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即桃花扇底系兴亡。第二主题是孔尚任思考人生,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即朝更代易慎选择。第三主题是孔尚任为穷途末路的人们指出了迷津———归隐山林,读书吟诗,渔樵度日,静观世变,即人生空幻归桃源。《桃花扇》艺术成就表现在角色安排颇见功底、艺术结构完整、打破生旦当场团圆的俗趣、塑造真实的历史人物等方面。作为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成为雍正以后众多文人传奇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今已历2500年。它的问世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事实已证明《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哲学、管理等思想对于当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通过这部不朽的军事巨著,联系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可以领悟出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笔者仅从势治、法治、心治这三方面给予论述。一、势治问谓“势”?孙子认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也就是说,水能动石,都是因为猛烈之势所致。他在《兵势篇》中又提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相似文献
7.
李靖国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美学思考与人生诗韵──《艺术构造论》述评李靖国社会终于发展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原先属于正宗文化范畴内的纯文学似乎日益受到冷落,更何况比纯文学更为冷门的艺术理论?但真的猛士更将奋然而前行。作家陈村说:“我觉得也不应悲观。一个社会总会有那么一些人,... 相似文献
8.
项睿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4-77
诗歌是浩瀚的文学海洋之中一粒璀璨的明珠,诗歌翻译研究也是译学研究大河的重要支流,由于中文诗歌具有形式特殊、语言简洁凝练、意象丰富等特点,如何将汉诗翻译成优美的外语诗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课题。有理论家提出将目标读者放到中心位置,从而本文将接受美学作为一个新视角来研究《乡愁》的英译。 相似文献
9.
孙之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90-94
<桃花扇>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作品的实录与识断.叙事客观真实,直而能断,具备了史家之笔法和<春秋>之义断;其次,在于剧作的意味与形式所产生的诗意.男女主人公首次以普通人的身份承担起兴亡的关目,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文化诗意是南明陪京文化的主要两翼.此外老礼赞形象的设置、<余韵>出的山外山,水外水均加强了剧作的诗意.再次,剧作以国家观念对晚明以来个体、情欲与国家的关系、忠君与忠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0.
罗汉军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传统美学现代重建面临的主要难题。宗白华先生通过《美学与意境》中一系列著名论文,确立了艺术意境的理论,奠定了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方向与范式。《艺术意象论》追随这个方向,对意象理论的架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应在深刻认识东西文化差异,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艺术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现代理论思维的脉搏,通过“有意义的形式”与“有意象的意境”的比较研究等多方面位的探索,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孙之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桃花扇》作为历史剧,作者以静穆超脱的胸襟汇入易代之后人们普遍的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时代潮中,与晚明史籍、清初敷陈万历、天启、祟祯三朝史实的戏剧不同之处是作者思考了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离合之情是读剧的中心情节,孔尚任强调了儿女之情与国家存亡的关系犹如皮和毛的关系,同时塑造了侯李这两个颇富文化信息的人物,形象地再现了南明金陵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征。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清初思想界反思的内容主要是程朱理学和王、李之学。《桃花扇》对王、李之学的情欲观,程朱理学中的五伦之首忠君观都通过历史的进程进行了反思批判,批判的武器也是国家这一观念。 相似文献
12.
郭先进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5-128
《自由国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对不同主人公的空间生存状态的描写,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其人生际遇,表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再现了后殖民时代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民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切韵·序》和《颜氏家训·音辞》篇是我们理解《切韵》性质的重要文献。参加《切韵》编写大纲的8位文人学士中,颜之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序》云:“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比较《切韵》的韵目和《音辞》篇的内容,《切韵》的分韵立部,原则和颜之推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切韵》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切韵序》和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17日,《1699·桃花扇》在北京保利剧院顺利首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以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时任江苏省长梁保华等省主要领导分别观看了演出.并对演出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马壮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6)
《结构·效率·取向──全民所有制经济分析》评介马壮昌在近年出版的关于国有制企业改革的众多著作中,王国刚博士撰写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结构.效率.取向一全民所有制经济分析》一书,很值得一读。它通过对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各种关系的系统分析,通过... 相似文献
16.
向志柱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长生殿》与《桃花扇》具有互补性 ,在题材选择上 ,前者偏于虚 ,后者重于实 ;情政选择上 ,前者偏于情 ,后者重于政 ;悲剧成因上 ,前者偏于内因 ,后者重于外因 ;哲理命意上 ,前者是悲怆 ,后者是悖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各以其独特风姿 ,共同丰满了中国古典传奇剧坛 相似文献
17.
王文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104-106
我国翻译史上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翻译美学的讨论,讨论翻译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静夜思》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阐释翻译美学理论是如何指导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18.
张大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3):101-103
对宋本《广韵·锺韵》锺小韵下18个字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有不符合音变规律的读音存在,经过验证传世文献中关于"蚣"、"衳"、"忪"、"彸"、"伀"等字读音的记载,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判定它们是受到同义换读和语流音变的影响,使得这几个字读音产生变化,同时解决这几个字读音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4):77-81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作《桃花扇》问世之后 ,立即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广泛注意。最早对《桃花扇》作出评论的 ,是与作者同辈的一批文人学士(如顾彩、刘中柱、李楠等人 ) ,他们大都有着和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思想感情 ,他们的评论 ,或揭示其内容要旨 ,或评价其艺术风格 ,多数都是即兴式的评点 ,随感式的议论 ,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 ,还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应该说 ,对《桃花扇》的学术研究是从 2 0世纪开始的。一2 0世纪最早的《桃花扇》评论 ,出现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在谈到中国文学尤… 相似文献
20.
邱凤香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欣赏和创造某一门类艺术应溯本求源,进行图案艺术的学习、研究、创作应对中国传统的图案艺术美进行全面地剖析。中国传统的图案艺术是当代图案艺术的源头,蕴含着图案艺术所有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