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服务贸易模式,本文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效应,对于构建协调、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区域经济格局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行业-地区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显著促进了区域制造业迁出,且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均能够增强这一作用效果。异质性分析还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只对区域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迁出、东部地区制造业迁出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区域制造业迁出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的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视角出发,为加快制造业区域转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耦合发展,是中国经济破除发展相对困境的重要路径,而产业相对断裂是重要的阻碍。在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后发现,中国不同区域和产业内部的发展差异性较为明显,同时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各区域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性总体处于濒临失调与中级协调状态,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产业协调程度较低。因此,要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以我国1992-2007年的时序数据为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增长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ECM模型,以期较为准确地描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和制造业增长之间具备协整关系;(2)在短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符合"需求遵从论";在长期,两者的关系符合"互动论";(3)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能促进制造业增长,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长期比短期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更具体地,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较大,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沛 《统计与决策》2017,(9):111-113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孙超  王燕 《统计与决策》2022,(20):43-47
文章通过引入产业关联系数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基于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且协同效应不断加强,共聚趋势逐渐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理邻近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流效应,但经济距离阻碍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外溢效果。  相似文献   

7.
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的关键。文章选取1985-2017年中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广义和狭义层面的三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层面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稳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配比对经济系统的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经济系统的根本;基于广义层面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微弱。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配比这些狭义视角的结构优化入手。  相似文献   

8.
通过选取2003~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8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文章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政府行为、金融发展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因此,文章提出了中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措施,以期更好的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二者间的因果联系上,并形成了三种主流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文章利用中国分行业统计数据,借助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间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二者具有单向因果联系,从而证明了在长期中"需求遵从型"适用中国;而在短期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具有双向因果联系,证明了短期中"互动论"适用中国.文章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耦合发展是中国破除经济发展相对困境的重要路径。采取协调度指标分析后发现,中国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程度不高,且发达区域的耦合程度显著高于欠发达区域。构建数理模型,从动力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的因素,表明市场动力、内生动力对全国及各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内源动力、外部动力、竞争动力、政策动力的影响较小,并从挖掘内生动力、激活内源动力、拓展市场动力、引导外部动力、刺激竞争动力、调整政策动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耦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虎  韩爱华 《统计研究》2019,36(1):39-50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城市2003—2016年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区间,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较低,67.37%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与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得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具有非线性特征,对本地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先弱化后增强的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建议增强产业与空间的系统性,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产业耦合协调作用促进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29个省份(海南、西藏除外)制造业TFP技术进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制造业TFP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带来的马歇尔和雅各布斯外部性是引起制造业技术前沿推进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经济对区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对西部制造业TFP技术进步的影响明显,而信息技术产业、金融业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业集聚产生的雅各布斯外部性对东部制造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的支撑作用机制明显,为进一步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具有支撑作用,文章尝试用我国大陆的整体性指标从1995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造业空间布局升级间相关性。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间相关性明显,从而,为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尽管近十年来,我省服务业增长缓慢,但我省在发展服务业方面仍在自身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一、我省服务业发展潜力分析1、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来支撑,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拓展和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结构中增长较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制造业改造升级,而且对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关键指标和实证检验两个角度分析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对人均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对人均GDP的拉动作用较明显。就内部行业而言,金融业对人均GDP的作用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人均GDP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李亮 《山东统计》2007,(6):35-37
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低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钢铁主导型的新兴工业城市来说.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既是落实科学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服务业产业。本文通过对宁波海曙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海曙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本文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形成因素、发展阶段及行业类别进行简要阐述,分析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并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煊 《统计与决策》2007,(24):152-154
本文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企业经营观念落后、工业布局分散和政策及体制因素的约束。并提出了推行外包战略、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和消除体制障碍等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背景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已经市场化、外部化的中间需求性服务业,即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产品或服务的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已有的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两者呈现互动发展的趋势(顾乃华等,2006).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效率(刘志彪,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