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区文化与旅游工艺品设计融通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文章结合旅游消费市场的细分化,探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理念交叉互融中的价值取向和设计影响。阐述了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以及根植于地区文化和设计提升中的设计审美和设计批评对促进旅游工艺品设计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生活使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文化变得复杂,两者之间的交往主要以文化反思和文化模仿为构建策略,以文化互适和互融为基本表现,并体现在三个层面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是旅游交往的基点;交往内涵在于文化现实的冲突与交融;主体文化意识影响旅游交往的深层内容.  相似文献   

3.
黄河入海既是自然风光,又是文化融合,不仅属于入海之地——东营,而且属于整个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和情感归宿。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是沿黄地区的共同责任,沿黄地区应从观念、战略、机制、措施等方面强化跨区合作,把黄河入海纳入沿黄旅游的关键节点来对待,以期抓住两头带动中间,形成整体,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4.
旅游推动各民族广泛交流、跨区域流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候鸟人”被巴马长寿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所吸引,到此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村中城”现象。“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民族通过“在一起”实现了空间互嵌与融入、经济互利与互惠、文化共享与共建和情感认同与归属,在生态与生命之中找到了交融的共同性,使坡月村逐渐发展形成交融共生的民族互嵌社区,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6.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针对阜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观念上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大的旅游文化观念;没有形成旅游文化链;对旅游的历史与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利用不够;旅游文化产品的区域性特色不够突出;对旅游文化市场的管理不刭位;旅游服务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提出构建阜新旅游文化链;加强旅游文化管理与创新,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城市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大旅游文化观念;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塑造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开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拉动经济增长;加强旅游文化市场管理,创造安全与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阜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多元、多彩的文化"千岛"中,"红色文化"丰厚而深厚,比如辛亥革命、红军长征、抗战后方等。以此形成的红色旅游十分典型,其中两大红军主力在贵州长征而形成的独特红色文化旅游被称为"红色经典"。贵州红色文化旅游与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的深度融合,可形成世界级的高品位特色旅游。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产业的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相连.乡村产业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渗互融,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现象.人们在这一领域尚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于精神、文化、策略、实践等层面,出现乡村审美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相互割裂.当下,应当建构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互融与互动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农业产业与文化建设的相互支撑、自然及生态文化与农业产业系于一体、传统艺术形态的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对农业文化元素的汲取、现代管理理念与科技的进入、现代农业在各类特色园区的呈现等等.  相似文献   

11.
广州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势头良好,饮食文化、城市观光文化、深度游三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正在形成。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模糊,缺少大型文化旅游企业总部,缺失新型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业。广州应重点提高核心层次产业与中间层次产业的比重,扶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挖掘海上丝路文化、集结岭南文化、培育创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中心镇跨越发展,孵化总部经济,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高度化。  相似文献   

12.
充实区域旅游文化内涵正成为增强区域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干预方式。目前区域旅游文化在空间组织及布局优化模式上已形成休闲依附型、聚合串联型、附会植入型、会展节庆型等多种路径。作为旅游非优区的合肥经济圈,可以借鉴这些整合优化表达模式,发掘包公文化、地方戏剧、科技文博、会展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提炼区域文化核心价值,重构旅游文化产品营销表征,植入区域文化元素,重组区域相关要素,形成新的旅游服务链与供应链。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形象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和科技自身独立发展的内在需求共同导致了科学文化的孕育、诞生及其与人文文化的分离;这种结构分化与文化系统的要素整合又导致了两种文化相互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融合等互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既是一个由上述两大类对立统一的互动形式不断反复地进行此消彼长的辩证否定过程,又是该两类互动形式交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动态演变过程.两种文化之间由此不仅形成了相克相分、互立互制,而且形成了相生相合、互渗互补、互促互融等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其在旅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显存在人为性与泛化性,造成了旅游文化研究的混乱局面,极大地阻碍了旅游学术研究的进步。鉴于此,亟待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清晰的思辨。在总结分析前人对旅游、文化、文化学、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旅游文化的概念应以旅游活动本身为主体来界定,因此,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文化现象和关系都可称之为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现状,指出要提高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必须采用差异化战略,形成核心品牌,发展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创建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立体三维框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营销,包括优化看门人信息发布程序,对历史文化旅游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文化旅游者进行品牌推广,创造文化旅游的吸引物等,从而为广州的历史文化旅游构建持续性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文化底蕴越是丰厚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就越高。正是众多文人贤士游剡访古,使浙东剡溪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剡溪山水文化。文化被认为是旅游业的灵魂,是一种潜在的旅游产品。要提高山水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必须将山水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本文对剡溪山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以下设想:再现“唐诗之路”山水旅游美景,并着重于按唐诗及有关文献、传说等增添新景点,沿江、沿山、于水中进行山水、文化全面开发,形成立体式、全景式的剡中山水文化游道;可开发出文化生态、修学、科考、宗教、节庆等剡溪山水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7.
文化环境是旅游活动重要的背景条件,随着目前文化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和比重的不断增加,其形成与分布、发展与演化及其开发利用与文化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文化旅游应重视文化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焕蕊 《南都学坛》2008,28(2):122-124
城市旅游文化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灵魂所在、形象所在、魅力所在。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旅游文化保护性发掘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氛围,对突出旅游城市特色、提高旅游城市吸引力、实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空间、城市文化上讲,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的主体和接受者是城市公民和旅游者,反映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追求是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城域性"的基本界限;另外,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差异性是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城域性"的概念核心.把握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形成旅游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驱动力.只有全面把握概念的意义,才能使旅游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具有更强的识别性,满足旅游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落文化是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也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两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旅游开发下的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从民族村落文化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深入阐述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而提出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对策:系统地开发民族村落旅游、彰显民族村落地方精神、均衡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各方利益、实现民族村落文化生态主体(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构建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