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于一门具体科学来说,只要它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则熟悉这门科学的人,对于这门科学是什么,总可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看法或定义.可是作为人类一切学问中最古老的学问——哲学,却迄今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而且看来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还是哲学的本性就必然应该如此呢?作为至少已有二千几百年历史的一门学科,不能说还不成熟;说这样一门学科对自身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相似文献   

2.
一对于一门具体科学来说,只要它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则熟悉这门科学的人,对于这门科学是什么,总可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看法或定义。可是作为人类一切学问中最古老的学问——哲学,却迄今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而且看来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还是哲学的本性就必然应该如此呢?作为至少已有二千几百年历史的一门学科,不能说还不成熟;说这样一门学科对自身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应该说这情况乃出于哲学的本性,是事理之必然。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①的导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理想,这一理想最终是以追问"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康德认为所有哲学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以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为基础和开端,所谓"纯粹理性批判"其实是"批判纯粹理性",通过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来进一步牢固形而上学的根基——理性,从而使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想像力"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土壤依然还是先验哲学,作为先验结构要素的想像力是知性的一种机能,它连接着知性和感性。而一系列无可避免的追问是:想像力自身是什么?除了作为一种知性和感性之间的逻辑连接符号,它本身有没有内容呢?如果这种内容是和感性相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4.
围绕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哲学工作者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分歧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主要是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它在哲学史上演变的情况究竟怎样?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有没有联系?三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能动的反映论是不是对立的?下面想就这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何时产生,它有哪些表现形态,它最新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就这几个问题略谈浅见。 形而上学宇宙观的产生 习惯性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近代才产生的,即十六——十七世纪的培根和洛克把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的。换言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培根和洛克以前,在人类认识史中只有辩证法的宇宙观,而没有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在康德哲学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康德是否承认有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些问题涉及到对整个康德哲学的评价。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涵义 对康德的“形而上学”的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涵义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因此有必要弄清其基本涵义。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涵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天的”意义,即指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这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中论述的。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  相似文献   

7.
数学与形而上学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的冲动与经历某种“边缘形势”有关,而要使这些冲动形成一门能传承的学问,必依靠某种游戏机制。古希腊的数学是形成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关键机制,通过华达哥拉斯而直接影响到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再传至亚里士多德。本文探讨了“数是本原”的具体含义,它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及后来的哲学家们如何吸收与改造它。作者同时提及这种“数形而上学”在今天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8.
最近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争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辩证唯物论的水平和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克服当前哲学阵营中存在的一些混乱思想,特别是形而上学的思潮。形而上学的思潮是近年来出现在辩证唯物论阵营中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虽然只限于少数人的范围,但是它渗入在焉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之中,扩大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力量。它使理论陷于僵化,脱离实际,脱离政治,脱离群众,给革命工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世诚同志反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思潮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都与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通过对理性本身的审查、批判,批判哲学既为一切普通科学奠定了基础、划定了界限,也为形而上学这门特殊科学划出了领域,这就是超出感性-经验界限之外的本体-理念领域.不过,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是,这种形而上学并非与感性经验世界无关,相反,它恰是通过划定感性经验世界的界限来走向科学.这个界限就是本体-理念-自在物.理念作为经验世界的界限,其全部本质就在于,它既是知性概念运用的界限,又是一切知性概念运用于经验领域的范导性原理,从而使经验-知识界是一个永远开放、不断进步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界限的科学;而就这种作为界限的理念是一个自由领域而言,形而上学则是一门自由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产生,但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人们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文章根据形而上学嬗变的历史,重新界定了形而上学,客观地分析了形而上学,既指出了它的弊端,又论述了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文明论的视角来看,形而上学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把超验、普遍、本质、永恒的世界视为真实而把与之相反的世界视为虚幻,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所有人都具有规范性的终极答案的哲学理论,而应视之为一门专门研究最普遍的范畴之学问,这种学问在各个时期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反映了各(时期)文明所采取的基本假定和框架.任何形而上学都不是超文明的、超历史的;脱离文化境遇的、没有任何历史特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过分的夸张或虚妄.没有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永恒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命运跟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的兴衰内在地连接在一起.鉴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本性,应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反映中华文明特色、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长的中国化的形而上学,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声称形而上学的衰落、死亡,是对当下中国文化责任的不自觉,是哲学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丧失.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里有一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讲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洞察人情,这是一门学问。人到老年,这门学问还需要继续研究吗?当  相似文献   

13.
陈亦权 《社区》2009,(18):63-63
什么叫做成功?辞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今泛指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那么什么叫“成功学”呢?用成功的今意来说就是“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的学问”。光从“学问”这两个字来说,它是一盏灯,是一个路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到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是一种理论知识,也可以是一种实践经验。但是对于“成功学”这门看上去足以让人“走向成功”的“学问”来说,它又真的能算是一种学问吗?  相似文献   

14.
对形而上学的评价问题,哲学系1958级的同学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就曾经进行过一些讨论。上学期,他们在学习《反社林论》时,又结合专题课堂讨论,对形而上学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性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争论。讨论中,绝大部分同学是认为它有进步作用的,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它没有进步性。现在就他们的不同看法,简单归纳如下: 认为形而上学在历史上有进步作用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是: (一)他们认为,形而上学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他们指出,古代辩证法,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无科学论证,这是因为它处于积累资料阶段,但是资料累积到一定程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顾名思义,就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按照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的说法,“社会学分析的独自单位是社会,特别是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一看法是老的,并且是得到广泛承认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的争论,远比其它学科来得多,远未达到比较一致的认识呢?问题很自然地又回到社会学的本身,即社会,作为有机的整体能不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如果能,那么有没有这种研究的必要性?我们认为,现代系统论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关于社会学与系统论的关系问题,国內已有人作了专门探讨,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敌视”、“拒斥”和“消解”,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是否有理由说:“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是辩证法的时代呢?也即是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能否取代形而上学呢?对这一问题,恐怕很难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我们所理解的“辩证法”不但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的荫芽时期可以一直上溯到春秋战国,先秦时代已具雏形,之后兴起于汉代,到清代已比较成熟。说它年轻,是因为训诂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在建设精神文明、振兴民族文化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了解它、学习它、掌握它,终于使这门传统科学大放光彩,成为正在走向普及的实用科学。那么,训诂学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也有两重性。否认按劳分配有两重性,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怎样理解按劳分配的两重性。在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既有积极作用(这一点没有争论),又有消极作用,它的消极作用就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几百年来一直是批评家争论的课题,归纳起来,争论有三个方面。首先,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典型?我国评论界对此几乎是有定论的,即他是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抽干了活人身上全部的血,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 其次,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延宕的原因是什么。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  相似文献   

20.
论中西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 ,是关于本体的理论和学问。本体不同 ,方法不同 ,形态不同。只有不同形态的本体论及其形而上学 ,而不存在非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源于西方 ,是以逻辑方法的运用为其根本特征 ,但不能仅依中国形而上学没有运用逻辑方法就认为它是非本体论的。中西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根本区别 ,不仅在方法的运用上 ,更在本体的规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