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价值(价格)溯源入手,扼要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认定它是科学的价格决定原理,有三个层面:其一,价值规律,对于一般劳动产品,价值决定价格,而人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生产价格理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决定,而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市场价值)为中心,由供求关系决定;其三,地租理论,对于土地等非劳动物品,其商品形式的价格现象是类似地租的收益资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对一种传统观念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方面,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在劳动之外,还有各种因素在发挥作用。在决定和影响价格的诸多因素中,各种生产要素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土地、劳动和资本都曾经先后起过决定性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一元论,与实际生活中价格决定的多元论之间,出现明显的矛盾。价格的基础不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之间直接交换的基础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自货币产生后,尤其是资本介入后,价格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应反映时代的特点。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和管理,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制约价格决定及其变动法则的头等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重新认识商品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更科学地认定劳动价值原理运用的前提和范围,不能认为劳动价值原理是说明商品交换一般法则的适当基础,尤其不能以它说明价格决定及其变动法则。  相似文献   

3.
从“地区价值”的理论立足点谈起有人认为,我国国内市场是统一的,同种商品的价值只能由一种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种商品可以有种种不同价格,但只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价值。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同种商品可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关于地区价值的观点,正是以同种商品具有不同社会价值作为理论前提的。现就从这个立足点谈起。同种商品在不同情况下会由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从而有不同的社会价值,不同的价值量。马克思指出:在世界市场上,“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  相似文献   

4.
1 关于技术商品定价问题,理论界有几种观点:1.价值决定价格。认为技术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劳动耗费或生产费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2.需求决定价格。认为技术商品价格取决于买方需求和支付能力,特别是买方那种强烈追求超额利润的目的,刺激着买方的需求,技术商品价格随超额利润的变化而变化。3.经济效益决定价格。认为技术商品价格应将卖方收入与买方获得的盈利挂钩。4.成本加效益两次决定价格。认为买方应首先支付技术研制成本,这部分是基本的,然后卖方再按技术商  相似文献   

5.
论成本范畴     
一、实际成本和主体成本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投入和产出的统一。要获取一定量的物质产品,人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牺牲。成本的最一般定义就是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代价。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生产者获取商品付出的代价就是劳动的耗费,既包括过去积累劳动——生产资料的耗费,又包括现实生产过程的活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是生产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称之为实际成本。他指出:“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①商品的实际成本不以生产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在任何社会形态,商品的实际成本都表现为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  相似文献   

6.
在商品经济社会,文学作品一般总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发行、销售、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与一般物质商品生产相比所具有的相当程度的共同性。这昭示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商品,具有商品属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即商品必须自各两个要素;一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种劳动产品只要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为商品。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文…  相似文献   

7.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8.
关于商品价值量决定法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秋慧 《山东社会科学》2007,23(10):126-129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中等条件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该法则同马克思经济学自身的逻辑是矛盾的。均衡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劣等条件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在短期内,需求变化调节价格偏离价值;在长期内,需求变化调节生产者结构,进而使劣等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相似文献   

9.
"商品交换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核心规律之一,其内容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大体相同。本文在继承马克思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这一规律结合实例做了论证,并最终将其概述为:"在商品供求平衡的状态下,同类劳动产品商品的价格由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本决定,并与异类劳动产品商品等劳交换。随着市场竞争的持续,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一面围绕着社会必要劳动成本浮动,一面不断逼近该产品的最少个别劳动成本,形成一条波状的下降趋势线。"  相似文献   

10.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科技商品的价值量也应该由生产科技产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但传统的商品价值量计算理论却在这里遇到了新的挑战。因为,科技产品是一次性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无法确定。另外,科技产品在交换时总是在价值之上出售,这里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似乎是违背了价值规律。究竟以什么标准作为科技商品价值的衡量尺度呢?我们认为,科学技术作为商品,呈现在买方面前的物质载体只是虚假的外壳,生产它所花费的劳  相似文献   

11.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4,24(6):132-138
艺术商品作为商品 ,同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有用性 ,其价值是凝结在艺术产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艺术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必须遵循共同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 ,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艺术商品的市场价值同其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并不矛盾 ,精神文化价值越大 ,商品价值越高 ,反之就越小。由于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其价格与价值间的悖逆及错位 ,实质上是由于艺术商品价值在艺术史上被切碎拆零后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艺术商品消费的最终结果是完成对人的全面塑造和推动人类进步 ,所以它的市场与流通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外 ,还要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一种劳动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就不是商品。一般未经人类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原始森林等)和用于满足自己需要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  相似文献   

14.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要是产品,二要是劳动创造的,三要是为了交换,商品既要交换,就有价格.可是在商品经济中,如果某种物品或劳务实际上有了价格,的确是被当作商品在交换,但又并非劳动创造的.这该如何看待呢?过去的解释是:这样的价格既然并非价值的货币表现,它肯定是“虚幻的”,是一个“不合理的范畴”,因为它不符合劳动创造价值之理.  相似文献   

15.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劳动力的非商品性(1)人是社会中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不应该当作商品看待;(2)生产劳动力的劳动与生产一般商品的劳动存在很大不同,其中的自然劳动力部分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不具有价值属性.相应地,对劳动力价值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劳动力形成所需投入的物化劳动的维系劳动力价值;二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物化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力本身具有能够在未来带来收入流的贴现之价值.从本质上说,工资并不等于维系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基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般在维系劳动力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波动,其量的多与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交换时双方的地位和势力.  相似文献   

16.
首先根据等价交换和劳动价值论的假定,揭示任意单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其次根据完全竞争、利润最大化、边际产品递减和所有生产者均使用相同的劳动投入的假定,推导整个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价格条件,即所有行业的以价格表示的劳动的边际收益均相等;再次把单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代入资源最优配置的价格条件,推导资源最优配置的价值条件,即所有行业的以价值表示的劳动的边际收益均相等,或者,所有产品的以价格和价值表示的边际收益的比率均相等。由此表明,不仅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而且,资源最优配置的价值条件也是相应的价格条件的基础,或者说,资源最优配置的价格条件是相应的价值条件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及其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第一部分是探讨市场经济下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收入的来源问题。文中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物质生产部门中对价值的创造 ,并在以下两个方面扩展了马克思的价值论 :一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也可以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 ;二是在非物质生产部门中的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提供剩余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第二部分是探讨市场经济下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收入量的确定问题。文章澄清了从价值决定中探寻分配方式的误解 ,论证了在市场经济下 ,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一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 ,获取收入的方式和数量取决于供求和竞争性的价格机制 ,说明了培育成熟的市场是使我国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的基本保证。本文的最后部分对我国当前颇为流行的“要素贡献论”、“要素价值论”及其理论来源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应用上探讨信息产品网络交易中厂商的甄别定价和差别定价的策略与方法,并研究其所包含的.经济学机理;从信息不对称、质量认知不对称、契约控制力不对称等交易契约视角,来探讨信息网络定价问题,从而突破了供求的角度;从"交易"、"不确定性"、"风险"等宽泛的经济学视角,来研究甄别定价和差别定价策略中的网络价格决定问题及经济学机理.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信息产品网络价格不是单纯地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越多地由供求双方"谈判力"决定,即决定于供求双方谈判力博弈基础上的供求均衡.  相似文献   

19.
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虽然已经基本上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问题,但还没有将这一理论最后完成。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商品,并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或价格。同时,“劳动”商品的价值决定方法,和其他商品也是一样,也应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它应当包括生产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也应当包括生产延续工人后代从而保证不间断地供给劳动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写道:“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要生产这种劳动商品需要什么呢?需要为了生产维持不断的劳动即供给工人活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物品的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一、应该为价格规定寻找科学根据价值规律是由价值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而价值的实体是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就是说,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要按照社会劳动的必要消耗量来进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