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西域文化的探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吸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唐代的开明民族政策。展示了唐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西域文化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非常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来源于西域民族和当地的蒙古族,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强烈。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西域民族、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4.
吐蕃佛教与西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域,在藏文中称“黎域”,即现在的新疆南部地区。它是古代东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亦是佛教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曾对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依据有关藏文史籍,仅对吐蕃佛教与西域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西域的概念及历史渊源西域的概念,在藏文史籍中比较含糊。《黎域悬记》中的西域,特  相似文献   

5.
杨波  李佳珈 《民族学刊》2023,(10):94-102+157
岑参作为清代以前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深入西域地区并创作大量西域诗歌的诗人,其西域诗中记录了南疆地区的形象和他眼中的西域文化,这些诗歌对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情形、自然景观和西域文化景观进行了书写,丰富了自汉代以来人们对西域、南疆形象的认知和想象,书写了唐代西域地区的文化形态。本文梳理了岑参两次出塞的时间与路线,认为岑参边塞诗中的地名书写传达了唐朝西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通过对沙漠、戈壁、天山、风、雪及其他“奇异”之物的书写,使西域文化以诗歌的形式流布。岑参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区马、乐舞、语言及其他意象的书写,彰显了西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再现了西域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将西域文化以边塞诗的形式保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们开拓出来的边塞诗是我们理解西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之后历代西域诗人想象西域的文化记忆宝库。  相似文献   

6.
一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西域都护府建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宣告了西汉王朝正式统辖西域的开始。 西汉王朝以及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同样重要的唐王朝,都是我国古代繁荣昌盛的封建王朝。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成就。这两个统一繁盛的封建王朝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固然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开展的结果,但其有着正确的方针政策,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就以对西域的统辖治理来说,也是由于当时施行了比较确当的民族政策,激发和增强了合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使我国西北边境稳定,  相似文献   

7.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1(2):66-70
蒙·元时代的历史运动,导致了亚欧民族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这一时期,大量居葱岭以西的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哈剌鲁人、阿儿浑人、阿速人、斡罗斯人、术忽、也里可温等,或因被俘、降附,以军士身份被签发东来;或以工匠、驱口(多妇女儿童)被掳掠而来;或为技师、官员因招募、任职而来;或以商人、教士因贸易、传教而来。他们的东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土的民族结构,并对元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蒙古兴起初、蒙古三次西征及元朝建立后三个时间段,对上述西域族类的东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证,从而探究了蒙·元时期西域人东迁的历史轨迹,明晰了其活动线索,并说明自蒙古兴起直至元代末年,西域人的东迁过程始终未曾间断。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论西域文化的重大变异及其对建设中华文化的启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西域经历的三大文化巨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及实质,认为西域文化变异的实质,是以先进经济为基础的进取型先进文化———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战胜了缺乏主体民族意识、处于沦落状态的伊兰弱质文化,也是具有悠久古文明传统的希腊、波斯、汉文化在西域文化经营的失败。文章最后揭示出一般不被人重视的文化与边疆稳定、文化兴衰与民族命运这类重大问题的关系,对结合现实与历史教训研究中华文化,特别是对建设中华边疆文化的内容与方针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汉作为中原王朝对西域管辖经营的开端,对于西域的经营和政策得失一向受后人关注。尤其是汉武帝对民族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的政策思想,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本文就汉武帝时期与乌孙的和亲为出发点,探讨汉武帝在西域所施行的民族政策。例如对西域实行和亲友好、从其国俗、屯垦戍边、宽抚厚禄、自治等民族政策,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西域各国归附中原西汉王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一些经验即便是今天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多世纪的西征过程中,相继建立起横亘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人以独特的游牧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到中亚、西亚和西欧,使世界各民族多元社会传统文化得到交融和发展,对东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教士自明朝中叶再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明清之际,更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南明政权进行实质的支持,作为交换,南明政权对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与贸易方面也给予较多的便利.西方传教士对南明政权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清政权的交替产生了拖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概述两汉时期西羌内迁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简牍材料,从中原的政治形势、西羌的人口压力、当时的气候变化和中原王朝的对羌政策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西羌内迁的动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是从兼顾典籍阐释、案例举要与传媒透视相结合基础上切入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被普遍误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关于国际问题的微观辨析与国际关系的宏观把握,力求完成从表达强势文化霸权的国际传媒热点问题研究转向国际传媒热点问题中有关贬损弱势文化的表达研究,从而使社会学的基础研究真正参与并思考国际事务,达到破立并举的双重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从目前已经刊布的西夏文献中,进行了细致的钩沉索隐,发现西夏文书的种类可分为官方文书和私人文书两类,并作了简要的探析。这为今后研究西夏文书档案史提供了很多方便。  相似文献   

17.
西夏服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西夏的服饰制度、西夏男女服饰及其特点。通过对西夏服饰与周边各民族服饰的比较 ,可以发现 ,西夏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已汉化。但是 ,党项族与契丹、女真、吐蕃同属游牧民族 ,共同的游牧文化心理 ,使他们之间的服饰有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在西部开发中,东部企业并购西部企业是实现资本转移,促进西部存量资产的有效配置和重组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本集中的形式,才能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妇女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原有体制、观念、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妇女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滞后,全面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西部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妇女的潜能,调动妇女的积极性,促进西部妇女与男子平等参与、共同受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为《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的导论 ,简要介绍了 15 0年来西方人类学的演变历史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特征 ,阐明了该著作的选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