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乡土想像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展开的.在启蒙视野的观照下,乡村负载了荒凉、凋弊的文化意像,而对童年乡村的记忆又隐含了女性作家对现代家园的期许和重建.现代女性作家的乡土小说沿着两个不同内涵展开了对故乡的想像和构建,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现代性的正题和反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乡土写作的"侨寓"状态及由此决定的"想像性"叙事特征入手,通过对三十年间乡土想像景观的梳理与总结,认为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想像总体上可以解析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死场"式的,另一种是"后花园"式的。通过对这两种乡土想像模式的比照分析,从异乡与故乡、地方与国族等层面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乡土写作中理性与情感、主题与文体的悖论性纠缠,从而触摸到他们面对乡土时幽微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吴玲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16-123
乡土文学的发生,源自经历了地理空间迁徙的知识分子在获得现代性体验和现代性视野后,对传统乡土经验的重新审视。最具代表性的是浙东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呈现出现代性转型下的乡土家庭结构、乡土权力结构和大众心理体验,折射了浙东乡土作家群的现代性体验、现代性视野和自我情感表征。正因为浙东乡土作家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和生活状态上描绘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独特经验,浙东乡土文学才获得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4.
近期乡土小说通过对城乡对立格局、乡土自足人生、乡镇意义以及乡村贫困的再次审视和重新书写,表现出对于传统的乡土现代性设计的怀疑和反思,同时也显示出当下历史情境中的另一种乡土现代性的构想,但由于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思维的局限,近期乡土小说的乡土现代性反思远未达到应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闽南语电影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方言电影,它的出现及时取代歌仔戏弥补了来自台湾乡土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本文试图从艺术社会学的一个侧面探讨闽南语电影所表征的在地意识形态对台湾乡土社会认同的形塑作用,以及台湾乡土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怎样对闽南语电影进行互文性再生产、并最终导致闽南语电影的沉寂。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将50至70年代的乡土叙事归入前现代的农民文化;90年代以来新左派文学史观以"现代性反思"的名义重新将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乡土叙事理想化、合理化,并将其"再解读"为"反现代的现代文学"。通过对"反现代的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及内在症候的剖析,新左派文学史观先驱唐小兵、李杨等制造的现代性迷思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移植着传统的乡土文化,通过小共同体构建和集体记忆,他们融入了城市的经济生活结构;同时,随着城市现代性要素的不断侵吞,乡土文化力量则在悄然退缩,借助动摇民间信仰和弱化乡土社群关系,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悄然解构乡土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延续主要发生在农村社会,新生代农民工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乡土文化选择的逻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正悄无声息地被抽空了.  相似文献   

9.
轩红芹 《云梦学刊》2011,32(5):107-111
以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为视角,探索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出现下的乡土小说对此的必然应对和反映,进而分析了现代性焦虑的三幅面孔,以此揭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诸多未曾显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都市生活与乡土情结、外来影响与本土资源、现代情感与古典意象等三个方面,对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的现代性和传统性进行的初步探讨显示: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而真正的艺术总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我们不能为了强调一方面而把另一方面给抛弃掉了。在这方面,海派都市流行歌曲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这也正是它长期以来流行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