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侵权行为法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法律部门之一,是藏族传统法文化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藏族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藏族古代侵权行为法从复仇到赔偿的漫长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阐述藏族古代侵权行为法的"凝滞"性特点,并讨论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试论藏族教育传统形态与当代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教育的历史形态不外乎经院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从文化分类意义上讲 ,前者是古老的藏传佛教的传承和发扬 ,后者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从教授内容、手段上讲 ,前者可谓藏族教育的传统形态 ,后者则是其当代形态。藏族教育的传统形态藏族传统教育的主体形式是藏传佛教经院教育。它起源于吐蕃时期藏语文的创制。藏语文的创制使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成为可能 ,为藏族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经院教育成熟定型于格鲁派形成以后。格鲁派六大寺院学者云集 ,学僧众多 ,成为影响一方政教文化的高等学府。以拉萨三大寺为例 ,其最高管理机构叫…  相似文献   

3.
"本本"是陇南宕昌山居藏族对本教巫师的称呼。以"本本"为传承主体的民间祭祀仪轨及文本,体现着非典型藏区宕昌地方藏族聚落对本教文化的融通及适应。边缘地缘往往成为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带,边缘也多文化交汇,宕昌地域内鹿仁、立界等村庄的"本本"并非生活在藏文化氛围浓厚的藏区中心地带,其家藏本教文献却保存着最古老的原始古藏文的面貌,具有非典型地带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藏族作家的小说在审美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现实主义小说继续存在的同时,具有藏民族神秘文化色彩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大量出现。通过比较这两类小说在主题表现、结构状态、人物塑造、语汇系统及其意义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揭示藏族作家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主体选择倾向,以及藏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小说后产生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青海热贡多日宁社区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的文化内涵,并解读原始藏文祭祀文献的内容,挖掘藏族山神祭祀仪式背后的文化象征体系和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6.
<正> 藏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分布在青海的有近80万人,约占藏族总人口19%,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其它地区藏族具有民族的共同性,其文化传统是独特风格的藏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文化传统包括菹围甚广,内容十分庞  相似文献   

7.
家西番族群,是生活在青海湖以东湟水流域宗喀藏族的一部;自明朝后期开始定居农耕,与汉、回、蒙古、土等族群杂居,历经二三百多年的历史演进,逐渐遗失了藏语而只使用青海汉族方言,至清康熙年间基本上完成社会文化的汉化。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族群竞争、明清两朝对河湟农耕地区实行与草原牧区不同的治理模式是导致宗喀藏族文化转型而成为家西番的政治原因;草原与农耕交错过渡地带农业文明、工商文明相对于草原游牧文明的优势是吸引家西番汉化的经济原因;汉藏文化的兼容性、河湟地区多族群杂居的社会现实格局是出现家西番族群的社会文化原因。1958年青海农牧区宗教民主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民族宗教政策,直接颠覆了家西番族群本已动摇的宗教文化信仰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西番族群在保持藏族身份的同时,其文化心理却越来越呈现其族性的"汉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的文化传统,白马藏族实行族内婚并有入赘婚习俗。白马藏族称入赘婚为"抱儿子"。通过对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汉族以"抱儿子"入赘白马藏族这一现象的考察,笔者认为,通过入赘汉族融入到了白马藏族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特点。  相似文献   

9.
藏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文化和其他一切民族文化一样,包含着大量的优秀成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封建主义糟粕,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和扬弃藏族传统文化,对于批判继承,不断创新,崇尚科学,摆脱愚昧,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佐在《青海社会科学》第五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要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莫过于首先了解她的文化。藏族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文化内容.对于藏族文化的研究,是当前藏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藏族文化进行了论述.一、藏族文化的分期分类问题.国内外藏学界长期以来在研究藏族史时有过分期,而对于藏族文化的研究却没有提出过分期问题.作者认为,就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出发 ,分析了几种形而上学的界说 ,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反对、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与意义。对近年来新的形而上学的复兴、一些人对形而上学的召唤作了剖析 ,指出了任何作为哲学含义的形而上学都必须从一定的假定出发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2.
达米特的研究纲领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赋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这种争论是关于所争议对象语言陈述意义的理论分歧,而不应当是本体论层面的纷争,由此对传统本体论进行了语言哲学的转化与消解。实在主义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和背后的古典逻辑二值原则,但它无法解释不可决语句的意义。达米特提出的反实在论以可断言条件取代真值条件、以直觉主义逻辑取代古典逻辑,解决了不可决语句的意义性问题,克服了实在论面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西藏古代的一个类似中原地区的"绝地天通"传说, 通过比较, 认为这个传说中的事件象征着在吐蕃"王政时代"——"十二小邦"阶段, 苯教开始从原始宗教走向制度化宗教。与中原神话中重黎接管了司守天地的职能以后能够沟通天地的只有巫师一样, 吐蕃在止贡赞普割断了他通天的光绳后, 以王家葬仪为代表的仪式便逐渐成为制度化、规则化的权威法度, 并渲染着那远离了普通民众的神性, 通神和代神传谕的能力成为一种"专利", 成为一套由神巫和部落联盟首领掌握的宗教仪式体系和知识类型。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灵与肉的矛盾是人的内在矛盾。人要超越这一矛盾,通过形而上学的追问以超越自身分裂性存在的局限性。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到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期待形而上学来启示人们复归人的本性,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进行比较研究作为其反实在论哲学首要的、基本的策略,达米特通过语义上溯,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转化为语义学问题,从而找到了解决争论的关键。在正确理解意义理论与形而上学关系的前提下,达米特运用自下而上策略,试图寻找一个适当的意义理论作为解决争论的基础。为了彻底坚持其反实在论的哲学立场,达米特拒斥二值原则,把直觉主义逻辑作为其形而上学的基础。达米特的反实在论诸策略不仅促使我们深入地思考语言描述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问题,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哲学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舟曲藏族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藏学界对她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舟曲藏族的婚姻习俗展开论述,在对舟曲藏族的婚姻过程进行“深描”的基础上探讨了舟曲藏族婚俗的历史、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特殊要素和现实意义,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是培养先进文化的摇篮,高校党组织肩负宣传、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弘扬先进文化,一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含义,二要用历史的事实说明弘扬新时代先进文化的意义,三要研究从哪些方面去弘扬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和近代物理学都是physics,但却是两种有根本区别的研究。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自然哲学较多依赖于一般的经验与观察,而近代科学更多依赖于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和通过实验产生的事实。自然哲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事物一现象的所以然,主要通过对自然概念的梳理来理解自然现象;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则以建构技术性概念来说明自然现象。自然哲学以形而上学为原理,而物理学则最终要抛弃形而上学。要读懂自然哲学著作,读者需要有良好的思考训练,但无须任何特殊学科的技术准备和专门的数学训练。自然哲学每个体系更多地展现出某个哲学家首创的总体解释,而不在于为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中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左”、右倾错误思想和政策失误的方法论根源。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恩格斯的本意,是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认”。实际上,作为宇宙观的“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不同的,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辩证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不仅在近代西方发挥了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今日中国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光 《北方论丛》2005,(4):67-73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他们通过各自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