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时代,我酷爱台湾作家古龙的作品.他笔下“风流飘逸”的楚留香、“翩翩飞舞”的陆小凤和“至真至纯”的李寻欢,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上了大学,又迷上了朱自清,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可以反反复复朗读一个月。开始教书,不知不觉关注起孙犁的作品,曾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匆匆读完他的一本散文集。  相似文献   

2.
台湾鸿海企业集团总裁、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郭台铭先生是位山西籍台商,他创立领军的鸿海精密在全世界IT产业排名第16位,他本人也被《天下》杂志评为“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我想采访他已经很久了。但是,郭先生远在台湾,又常到世界各地去,要采访到他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恰好,去年深秋时节,郭台铭先生捐资设立的奖学/奖教基金正式启用。得知太原理工大学发奖的时间,我便早早到了会场,以期能采访到这位遐尔闻名的科技巨子。可惜的是,郭台铭先生并未出席这次的发奖大会。他又去了美国。笔者只见到了深圳分公司———富…  相似文献   

3.
由小说名篇而搬上银幕的《夜行货车》,使得海峡这边更多的人熟悉了台湾作家陈映真。其实陈映真在台湾早已声名大振,因为他的丰盛作品也因为他的坎坷经历。而今,《陈映真文集》在北京问世,陈映真以其文学成就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数不多的境外院士之一,这是中国文化界对陈映真的充分肯定。喜讯传来令人高兴,我赴台湾采访时与陈映真先生有些交往,深知他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4.
最初见到这位闻名海内外的作家、翻译家贾植芳先生,是在上海作协的一次会议上,第二次是在我读书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之路专题讲座上,第三次是在山东青岛一次全国性比较文学座谈会上。这几次短暂的相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博学多才,思路敏捷,幽默乐观。  相似文献   

5.
曾祥彪先生供职于湖南作家协会,主编《作家天地》杂志。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写作多以报告文学为主,如《脊梁》、《梅山精武魂》等,都是较为地道的报告文学。尤其是他的《绿色王国的脊梁》一文曾在我的心目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但未想到的,他忽然转行烹饪起情感小说来,并且很快将一部洋洋20万言的《爱情是什么》(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送到了我的案头,真让我有些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6.
何晓鲁 《21世纪》2001,(3):58-60
走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除了为周围宜人的景致所倾倒,更多地是感动于这里浓郁的爱与情、深刻的言与行…… 我始终坚信: 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采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整个过程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董事长斯坦力先生。 能够去斯坦力先生家里采访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因为对家庭环境和人物的双重接触可以使我获得全方位的更深入的了解。这位老人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出人意料的是,呈现在眼前的并非我想象中与他身份相称的豪宅,而是极其简单的平房,院子中间有供他四季游泳的游泳池。 老人一个人呆在家里,…  相似文献   

7.
代连华 《社区》2014,(5):20-2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不仅善于写作,还擅长绘画。他的书,居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而他的画,也频繁获奖。有一年,他的画参加台湾当代名家画展,被邀展的有张大千、黄君璧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而能参加此次画展,也证明作品是很有实力的。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作家木心是怎样的一个人?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陈丹青说,木心是一个无解的谜。虽然无解,可许多人在读木心的作品,他们都渴望了解木心。我在读木心作品的过程中,开始对他有了些理解和印象。我觉得木心是个"忤逆"却"和顺"的人。他特别有个性,一贯特立独行。从童年开始直到终老故土,他就一直很"忤逆":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是和顺的,他从不按照别人的意愿来过  相似文献   

9.
尼赫鲁大学学报的编辑先生给我出了这个题目,要我谈一谈中国的鲁迅研究工作的情况。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在中国,自从出现了这个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鲁迅研究工作者便一天天多起来。关于鲁迅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以及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学,尤其是流亡作家白先勇先生和曾被称为"中国最卓越的作家"--台湾乡土作家陈映真先生的作品不仅构成了所谓"文化中国"的文学的一部分,也从独特的台湾视角阐述了一种中国的民族寓言.在某种意义上,台湾的民族寓言就是20世纪中国离乱的寓言,这场离乱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当我们回顾20世纪后期的历史,会发现这场民族寓言并不仅局限于社会底层.台湾的经历与大陆相似,但在时间上领先于大陆,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其未来.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蓝博洲先生的书我读过几本,最喜欢的就是《幌马车之歌》。我读了不只一遍,每读一遍,都有深深的感动。  相似文献   

12.
青木 《小康生活》2005,(3):48-48
德国农民海姆特一家四口,住在下萨克森州东部的维希德村.在他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海姆特.他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体恤和牛仔裤,一点也不象印象中的农民。经过攀谈,我得知他是第四代农夫。与先辈不同的是,他拥有农业技术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奋斗,海姆特已拥有一个100公顷的农场、两个养猪养牛场及一座粮食仓库。他告诉我,农场只有3个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被爱情光临却又半途放弃] 林海这样一个三流婚纱摄影师,电脑里存了几百G或美或丑的照片,也算是见了不小的世面。但这回是他头一次见一个个子很高的女生,提着一个大箱子,像一座葱郁的小山一样移动到他的面前。原来她穿了一件碧绿碧绿的大长裙子。 她说:“我叫赵大喜,就是电话里想退婚纱照你们不让退的那个人。那就拍吧。”  相似文献   

14.
将军回眸笑慰人生路旻子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铸造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这个地方。这个体会是我在新疆大地上走了一圈之后才有的。我的采访范围主要在生产建设兵团,就我所闻所见,王震和王恩茂两位将军,在新疆大地上树起了一块丰碑。初次见到王思茂,...  相似文献   

15.
李燕先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次被临时安排去采访李燕先生,时间非常紧迫,我连准备采访提纲的时间都没有。李燕先生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文章不好整理,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经历特别丰富,写小说都够了。”李燕先生非常健谈,这使我的采访变得轻松起来。  相似文献   

16.
陈映真在台湾同时代作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是一个很特殊的思想型作家。他的笔穿梭于小说及政论等理论文字之间,他的思维积极地指向艺术之外的台湾乃至中国许多重大问题。他关怀祖国中国,对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沧桑传奇及其关系表现极大的兴趣;他作品中也一贯坚持关怀人,对人在不道德的历史中“如何做人”这一母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青年军旅作家卢一萍的作品有着一种高原旷野、原始古朴、雄浑悲壮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往往能给人以巨大的思想启迪和灵魂荡涤,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释怀。我有幸读过他的《沿着世界屋脊》、《众山之上》、《神山圣域》、《高原二题》等作品,其独特的风格,让我深深感怀。新一期《读者》杂志来了,一翻目录,又看到其一篇《明亮的河》,当然是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地抢读之,反复读之。果不其然,他的这篇小小的散文,又一次让我感喟吁吁,而且还不吐不快了。反复咀嚼,择要而谈,最起码有以下看点。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作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几十年来,从各个方面评论郁达夫的作品和为人的,有论文,有传记,已经不少;我作为一个初学青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是的,对于象郁达夫这样的作家,不论从他的性格、经历来讲,还是从他的写作风格、写作成就来讲,都是相当博大而又复杂的;要想全面地评价这样一位作家,确实不容易。因此,我打算从一个方面,即他的诗中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那一部分,来试作一次探讨。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无非人云亦云地认为:郁达夫不过是一个感伤颓废的浪漫主义作家罢了。可是,当我读过他的…  相似文献   

19.
作家王小波先生於4月11日在寓所病逝,享年44岁。王小波创作的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大奖,《未来世界》获第16届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大奖。他还在小说创作之余发表了大量杂文随笔,他的作品以其幽默、反讽、抒情与丰富的想像力,形成了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化风格,他的小说系列《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曲充溢著对宽容、理性和人类的良知的呼唤。小波曾是数万海外留学生中的一员,他尝过他们这一代人所应尝的所有艰辛。或许,这正是他成为同代人中的便使者的原因。小波去了,为了寄托我们的怀念,特…  相似文献   

20.
哲人张岱年     
拜访张岱年先生,是让我最担心的一次采诂。我最敬畏哲人,因为印象中他们常瞑迷双目,远离尘嚣,盘坐高山,思接千载。内心宏博於污漫,表情却沉寂如秋水。当年孔子拜诂老干,木立其侧,相对无言。孔子可以悟出老子的哲心,叮我哪里有那般颖悟?我想、去采访张岱年之时,若先生不语,那我可就只有手足无措了。拜访前,浏览了张岱年先生的哲学著作,看那深渊般的思想,恢宏的涵概,敬佩之徐又令我惶恐,如果我一旦说出行外之*,让哲人腹非我学识疏浅,那将多尴尬。轻轻敲门,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鹤及的老者。他就是我仰慕而敬畏的张岱年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