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楚辞     
鲁迅立足现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对楚辞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与运用,进一步将楚辞中展现的"凭心而言"、"发愤抒情"的创作思想赋予"现代"气息,触及楚辞灵魂的同时也意识到古代知识分子不可逾越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2.
黎锦明作为鲁迅赞赏过的"湘中作家",和鲁迅有过密切的交往。鲁迅曾经亲自教诲黎锦明,因此无论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黎锦明都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继承了鲁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又开启了革命小说的先河。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黎锦明和鲁迅一样旁出一支"反抗复仇"的主题,最终成为20世纪20年代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3.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鲁迅及其文学风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从具体的创作历程和拥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上,显示出了这种影响的深远以及其中的差别,也更加显示了鲁迅的胸怀的宽广.另外,在两人的小说中,都包含着作家的主体的生命感受,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表现最为深刻的是文章中流露出一股孤单的情绪流,但是在孤独之后,两个作家的主体感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奋勇前进和低迷消沉.  相似文献   

4.
1922年,国民党人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上海大学的创办,促成于右任出任校长,组成了以国民党要人为主的校董会与评议会,1924年定为党办大学。国民党注重学校的党组织建设及对学校的政治、组织领导,强化学校的三民主义教育,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给办学经费。在共产党人参与管理与教学,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影响增大的情况下,国民党右派不能容忍共产党在上海大学的发展,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之际,将学校封闭。1936年,国民党借认定上大学生学籍之际,再次强调关闭上大的合法性,重申上大是党立与国立之学府,这是国共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的产物。国民党在制造上大短命历史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5.
鲁迅真的并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远去.但鲁迅研究历史已够悠久,其道路也是比较曲折坎坷的.长期来,我们许多人怎么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研究者也对他摸不透.何故?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鲁迅与如何跳出鲁迅.  相似文献   

6.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所著,鲁迅将其归类为"才学小说",并为其定义,同时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和总结论述,特别是对《镜花缘》的评述考证,奠定了《镜花缘》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镜花缘》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7.
聂绀弩是杰出的杂文家和诗人,也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鲁迅杂文的精神本质,其乡土小说是鲁迅所开拓的乡土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表现.本文以杂文、小说和部分诗作为例,探讨了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扬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缔造者之一,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和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白话文学作品的影响混溶一体的,包括翻译文学。萧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得益者,新派乡绅的父亲在一设立女校的时候,就立即把她送去读书,但是祖母定下的婚约阻遏着她的求学与奋斗之路。进入哈尔滨现代女校,在新派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新文学的作品,在家庭政治启蒙的前提下,又接受了更前卫的左翼思潮。鲁迅对她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新体白话文学写作的启蒙,在和家庭决裂之后的挣扎奔逃与奋斗中,作为革命文学的旗帜,鲁迅始终是她精神的引领者,也是她后来进入文坛的重要推手。但是由于性别、文化背景、经历、处境等原因,萧红一直和鲁迅保持着心理的距离,并且想超越他。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超越年龄、性别的精神默契,民族国家的巨大危机与国际视野的人类情怀、共同被原罪诅咒的出身宿命、包办婚姻的苦难和身体的病痛,对于文学创作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和对汉语自身魅力的独特领悟,是他们深厚的思想基础。萧红在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同时,又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生殖的体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地,补充了鲁迅和所有男性作家无法抵达的表现领域。她接续着鲁迅的文学精神,在史传文学、哀祭文体、修辞等诸多方面,为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要重新定位鲁迅,就必须打破固有的认识框架,将鲁迅重新放置于古今中西的开阔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从而形成一种多面立体的鲁迅认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正在于其多疑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这种独特性展现在写作方面,就是其晚期的有余裕/留白的文章写作实践:杂文与《故事新编》.这是一种既鲜活,又开阔的先锋写作,是《呐喊》所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骂人”是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现象 ,并不只是鲁迅在“骂” ,事实上是更多的人在骂鲁迅。与其纠缠于鲁迅的“骂人” ,不如更多地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如此 ,才能更好地了解鲁迅“骂人”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线索,试图揭示线索在鲁迅小说中的功能,如反映时代背景、深化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线索在小说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等。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台湾所谓世纪大选中, 有多年执政经验的台湾最大政党———国民党一败涂地, 如果客观分析选战中李登辉的作为, 可以认为这正是造成国民党选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台湾所谓世纪大选中, 有多年执政经验的台湾最大政党———国民党一败涂地, 如果客观分析选战中李登辉的作为, 可以认为这正是造成国民党选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鲁迅逝世之后,国共两党围绕其形象建构展开了宣传博弈,中国共产党基于抗战形势和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对民族主义话语的垄断,不但实现了从"民族鲁迅"到"延安鲁迅"的转换,更确立了以"鲁迅方向"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建构出与"三民主义文化"相抗衡的"新民主主义论"。但是,基于国共两党政治博弈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鲁迅的民族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蕴含着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统战工作是中共总战略、策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湘系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关系,前后持续20余年。其间,既有良好的合作和顺利的发展,也有尖锐的对立和严重的挫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圆满的结局--实现了湖南的和平解放。尽释前嫌,化敌为友,正确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共上层和中下层领导在统战工作的不同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湘系地方实力派开展统战工作中留下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以“雷峰夕照”闻名于世的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轰然倒塌。当时的民众多将雷峰塔的倒掉视为不祥之兆,官方多积极筹划重建雷峰塔,媒体的新闻报道与文人雅士的文艺创作则充斥着惋惜、悲凄情绪。在这样的氛围中,鲁迅先后创作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旗帜鲜明地表示与民间吻合的欣喜态度,表达对“十景病”受到针砭的无尽畅快,最终,将对雷峰塔倒掉事件的反思引向对中国国民性痼疾的批判。鲁迅的这些理性思考与他此期的思想观念一脉贯通,而他对国人终将重建雷峰塔以补足十景的预判,在随后的历史中成为事实。2002年雷峰塔重建成功后大众的不同反应,正是1924—1925年间鲁迅与其他人两歧意见的当代体现。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共同研究鲁迅,是8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创作方面 ,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风格都很相似 ,他们都为本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将从人生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本民族振兴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鲁迅”笔名出现的时间、知名度和涵义 ,探讨作家鲁迅的人生道路。指出鲁迅的生活道路是平凡的 ,思想道路是曲折的 ,政治道路是坚定的。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思想家 ,鲁迅的道路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