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前夕,毛泽东曾把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形象而恰当地定位为“进京赶考”。50多年的“赶考”,路途虽然崎岖坎坷,但成绩还是合格的。“赶考”正未有穷期。在新的形势下,共产党人只有坚持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考出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6):181-186
"进京赶考"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项现实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探索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新要求,这是新形势下回答执政周期律历史话题的现实延伸。"进京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人驾驭命运的自我警戒。摆脱历史周期律的政治定力就是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在应对各种挑战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京赶考"始终面临执政风险,战胜执政风险就是"进京赶考"主题的核心内容。"进京赶考"具有过程性、整体性、延伸性、挑战性、历练性的考试特点。必须结合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进京赶考"试卷上交出新答案。  相似文献   

3.
“忧患元元忆逝翁”。人们每每议论现实社会的腐败现象时,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解放初期短短数年内,迅速荡涤旧政权的污泥浊水,建立起廉洁政治和当时良好的党风、社会风气怀恋不已。探析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廉政理论与实践,对现实的廉政建设不无裨益。1.注重廉政教育,强化内在约束。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新中国成立时,党内和国家政权机关中许多公职人员是来自小资产阶级。加之我党同民族资产阶级长期合作,深受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影响。为此,早在进城前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特别是进城后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现实,更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余伯流中国革命是沿着一条有别于苏俄模式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取得胜利的。这条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创,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独特创造,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奋斗的结...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选集》下卷的出版,使我们有机会能够系统地学习周恩来同志在建国以后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问题的精辟论述。关于反对官僚主义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周恩来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分析和他丰富的革命实践的总结。 周恩来同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多次提出要端正思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建国后,他针对我们党已经变为执政党的情况,多次指出,我们掌握了全国政权,面临非常复杂的环境,必须兢兢业业,认真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注意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他把官僚主义当作我们“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8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并不意味着一切旧的东西都已彻底扫除干净了。列宁曾说过,旧社会的影响并不象人死了那样,可以装在棺材里埋掉,它会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官僚主义就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在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中间腐烂发臭的一种传染病。周恩来同志说:“中国长期是封建社会,一百年来又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官僚主义更是有深远的影响。”(第418页)他还说:“我们尽管打倒了封建主义,但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千万吨优质煤的能量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祖先已经烧了两千多年的煤,现在我们会用水来发电,应尽量少用煤,让煤再埋它个2000年,留给我们的子孙吧。”就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对三峡工程提出应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 1958年3月下旬,党中央在成都开会听取了周恩来率队察勘三峡的总结报告,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这是自1953  相似文献   

8.
忠实践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这一漫长“赶考”路上的生命线,也是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观之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秉承群众路线,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瓦解了国民党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根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赢得了民心、民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今天执政“赶考”的征途中,西柏坡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践行,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光辉典范,也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1974年12月,咸宁干校解散,剩余人员一律转移到天津团泊注文化部静海干校。大部分人都可以经过北京中转,惟独正受审查的郭小川中途在丰台转车,不准进京回家。 行前,湖北军区分管干校的政治部王副主任专门对郭小川说:“为了尽快地审查清楚你的问题,不使问题复杂化,决定你不回北京,直接到静海干校。” 郭小川对此表示同意这个决定,并开始做转移的准备。他对牛汉说:“不让我在北京下车…… ”离开时他请牛汉过来帮忙:“帮我扛扛行李,好吗?”牛汉见行李捆得不像样,就重新帮他整理。牛汉帮助把行李放到车上,郭小川吃力地爬…  相似文献   

10.
何云峰 《晋阳学刊》2008,(3):97-100
朱仲丽关于1965年秋周恩来与王稼祥的谈话的回忆,存在诸多疑点,不宜作为史实采信。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与胡志明的谈话中说:“不要看现在都是喊‘万岁’的,”“越是捧你的越靠不住。”不少研究者以为这些话是暗指林彪,其实是一种误解。1966年7月8日毛泽东致江青的信,也被很多研究者视为毛泽东对林彪不放心的铁证,这种理解实际上也是错误的。毛泽东在致江青的信中并未表现出对林彪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1.
一、毛泽东关于国家政权理论的形成和成熟毛泽东很早就明确提出:“非得政权则不能发动革命,不能保护革命,不能完成革命。”(给察和森的信)并对中国革命夺取政权的理论与实践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以后在所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比较系统完整地回答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和前途等基本问题,从而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的众多著述中,“人民”“百姓”“大众”大抵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对这一“毛泽东现象”的研究,一般习惯把它解释为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这一解释是正确的,但它忽视了产生这种现象更为深刻的原因。其实,周恩来在1949年就曾说过:“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系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①斯诺早在30年代也有相同的见解。他认为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从而使他“成为一个非…  相似文献   

13.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在中国建立起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反革命政权,进行血腥统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顽强地战斗着。同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随后在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组织了工农红军,发展了十五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4.
小老虎进城     
郑渊洁 《快乐青春》2009,(11):56-67
小老虎的家住在山林里。自从它出生以来就没走出过山林,妈妈总是把它带在身边。这几天,小老虎听说城里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就想进城看看。“妈妈,我想进城。”小老虎靠在妈妈身边说。“进城?”妈妈吓了一跳,“进城干吗?”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生产关系战略”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首先要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他还说,“你们爱研究生产力,我的兴趣则是来研究如何改变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意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注意很少”①。  从毛泽东对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可以看出:毛泽东承认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由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发展生产力所起的反…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选择的政治定位,概言之,即中和以求自稳,自稳以为国稳,国稳以致民安。所谓“中和”者,即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始终站在稳定大局,减少“文革”冲击,不与毛泽东主席进行正面对抗,又不过份遏制“文革”发展的位置。每遇大的风暴甚至即将暴发恶劣势态的关头,周恩来往往是以毛泽东、中央文革小组等名义,巧妙地加以遏制、调整,尽可能制止恶劣势态的发生与泛滥。这样的位置,在“文革”中起到了平衡各方力量的猛烈撞击,维护国家大局稳定,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安定民心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谈及周恩…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与西路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恩来与西路军●董汉河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河西走廊,是为了实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打通国际路线”之方针。周恩来是这一方针的最早提出者和实施者之一。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之前,周恩来和毛泽东虽曾提出过疑问,但最终是同意的,并有过许多电报指示。“打通国际路线”是形...  相似文献   

18.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时毛泽东同志送给他的题书。当时正在重庆的我党中央代表周恩来同志到会致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二日,陈嘉庚先生逝世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他送了花圈,以表哀悼。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对陈嘉庚先生一生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原则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是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建设中,我党认真地贯彻“三三制”的原则,这是我党实行政治民主的一种做法、一种制度.“三三制”有一个实践、总结、概括、推行的过程.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各个抗日根据地里,各级民意机关或政权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派占三分之一.”3月11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重申,在政权上人员分配应该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具有总理国务。管理国家的杰出才能,毛泽东盛赞“周公确有吐握之劳”①,儒家大师马一孚敬仰周恩来这个总管家“体国经野辅世长民”②,国际评论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管理家”③。在担任总理长达26年的行政实践活动中,周恩来被国内外的评论家们一致赞誉为“实事求是的楷模”④。本文拟立足于行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两个环节,着眼于周恩来行政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周恩来实事求是的行政决策思想。一、依据客观规律,立足基本国情,从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确立行政决策的总目标从宏观行政决策学的角度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