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西方经济学对货币发行量与GDP的关系的争论一直到现在也十分激烈,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即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所带来的仅仅是名义价格水平的变动,货币是个外生变量;相反,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能带来显著的产出变化,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使得扩张或收缩的货币影响实际生产领域,造成产出的波动.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问题,其实质就是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影响到实际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货币供给、实际产出和价格水平会因新的经济背景而呈现不同的关系,文章利用我国1952~2010年的数据,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价格水平和真实产量与M0、M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M1不存在协整关系.然后构建一个三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货币短期内(3年)非中性,长期中性;而货币对价格水平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影响.继而引入利率,建立四变量VAR模型,发现,利率对于研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中性抑或非中性,这一直是货币经济学乃至宏观经济学领域里一个历久不衰的热点问题,也是货币政策选择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派都对这一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祥兰  雷茜 《统计研究》2011,28(3):43-50
 本文采用协整、向量误差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物价水平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的负影响明显,在短期内,也存在负面影响,但影响方向不明显;短期内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促进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此外,向量误差模型也表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都受到自身滞后期的影响,经济发展具有长期且趋于稳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刘霖  靳云汇 《统计研究》2005,22(3):14-6
一、引言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对实际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 ,货币供应在长期内是否影响实际经济 ?经济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重大分歧。一种看法是 ,货币供应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变量的名义值 ,而不影响经济变量的实际值 ,这就是所谓“货币长期中性”及“货币长期超中性”说 (本文不区分二者 ) ;另一种看法则是 ,货币供应在长期内不仅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变量的名义值 ,而且影响经济变量的实际值 ,这是对“货币长期中性”及“货币长期超中性”说的否定。显然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对货币政策的导向产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流动性分析——基于单位根与协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货币供给的研究定义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对中国货币需求进行分析推导,通过回归1984-2006年的经验数据,得到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对近20年的中国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流量和存量加以对比分析,认为近年来持续的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是造成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应用单位根和协整的实证检验方法,验证了流动性适度的标准,并提出货币供给应当与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GDP增长率建立以可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未预期到的正向货币冲击和未预期到的负向货币冲击滞后三期为转移变量的LSTAR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分析不同类型的货币冲击对产出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影响,给出可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未预期到的正向货币冲击和未预期到的负向货币冲击的阀值,分别为20.03%、2%和1.58%,说明不同类型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呈现不同的非对称性影响,强弱机制的转换区间存在差异,且负向货币冲击的阀值小于正向货币冲击的阀值。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且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肖卫国  袁威 《统计研究》2011,28(1):54-58
 货币需求分析对于货币政策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STR模型对1996-2008年期间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确实存在非线性特征,进而反映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非对称性以及中国“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当价格和实际国民收入作为货币当局控制变量时,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4个季度的产出时滞和4个季度的价格时滞。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近年来刚发展的DAG方法对我国的货币供给、投资、GDP和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相比较以前的分析,DAG方法可为宏观经济变量的结构VAR模型新息项的过度识别提供限制,能同时给出经济变量的同期和动态因果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投资和货币供给量是我国GDP增长的同期原因,又是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原因,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非中性。货币市场主要受货币政策实施结果影响,而货币供应量和投资对通货膨胀长期都有显著影响,且投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Tobin模型.选取货币供给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78~2007年的年度数据时间序列.运用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数量方法分析中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增加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货币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的方法,综合传统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对货币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从建国以来的资料入手,考察了中国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互关系,利用模型对货币供应冲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广义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作用递减的结论,并运用指标分析了目前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与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永东 《统计研究》1998,15(1):28-30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是货币供给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明确该问题不仅对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而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程度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该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Zhou and Zhu,1987),并且理论界说法不一,很难达成共识。然而理论研究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证检验才能最后得出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实证考察,分析货币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客观地揭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含实体与虚拟经济对货币供给影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析中国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抑或是外生的,并重点研究了货币需求冲击和投机性冲击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货币需求冲击和投机性冲击对货币供给波动有较大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显著作用,因此加强公众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从而减弱货币需求冲击和投机性冲击的效应,对于中国防范和遏制通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检验1953-2007年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的因果关系以及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效应,结果显示: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得不到实证上的支持,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原因而且较为显著;整体上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绝对加速效应要弱于相对加速效应。然而近年来的数据显示,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的绝对效应与相对效应变得明显,进一步证实了弗里德曼1963年的论断“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晋华 《统计研究》1996,13(2):31-34
Starting from increase rate of money supply and rising rate of retail price of commod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 of money supply and retail price fluctuation of commodity during the two time period of serious inflation since the commence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相似文献   

16.
周光友 《统计研究》2007,24(3):68-73
 摘  要:本文选取我国1990—2004年电子货币的样本数据,以及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相关的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葛结根  向祥华 《统计研究》2008,25(11):24-29
本文运用麦卡勒姆规则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进行了实证检验,样本区间为1990年第1季度—2008年第1季度。本文的主要发现是:(1)根据麦卡勒姆规则原式得到的基础货币增长率和供应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2)取消麦卡勒姆规则的参数设定后,对基础货币反应函数进行估计所得到的结果要优于原式的推断,但货币供应的方式是顺周期的。在固定汇率制下,外汇储备增长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几乎没有影响,而经过加权的外汇储备增长率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些发现可为如何建立一个使经济趋于稳定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由于缺乏对各层次货币资产流动性差异的考量,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不断减弱。基于消费理论,通过引入中国人民银行存贷款综合抽样利率,计量各层次货币资产流动性选择的机会成本,并借鉴Divisia指数构建方法,尝试编制中国Divisia货币供应量。评估结果显示:新的Divisia货币供应量对货币资产结构变动引起的流动性改变反应更加敏锐,且稳定性、可控性良好,可以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实现了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并最终确立了以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应地,确定合理的中间目标,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成为当前值得讨论的问题。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我国理论界所普遍认同,但是以哪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应用协整方法验证了广义货币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