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适度人口,可以为青海地方政府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政策咨询和参考,对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现青海的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2000-2011年青海省适度人口数量,通过分析2000-2011年青海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对未来如何处理好青海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青海省2003年到2008年的统计年鉴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青海省从2002年到2007年6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进行测算。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青海省无论是在全国尺度下,还是在全球尺度下,其生态状况都是不可持续的和不协调的。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生态足迹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新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2):60-65
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在资源消耗和生态承载之间寻求平衡,而不能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然而,长期的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损坏了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从东北地区整体和内部各个省份的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各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和研究,了解和分析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东北地区生态赤字,最终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及实地调查的资料,就青海湖区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梳理,同时针对青海湖区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加以探讨,并基于上述阐述与分析提出了统筹解决青海湖区人口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人口过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生态过剩人口,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分析生态过剩人口情况,反映了我国生态人口过剩的普遍性,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均生态赤字从1990年的-0.792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2.617,生态赤字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的赤字最大,这说明新疆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加,生态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新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巨大挑战,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8.
9.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山东东营市为例,对2005年至2009年东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生态足迹需求在逐年加大,而生态承载力的供给却在缓慢下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出现“剪刀差”,生态足迹赤字有加大的趋势.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和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对策: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多元化;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深化体制改革,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体制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以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发展的动态性入手,借助统计分析方法与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与结构依存性解析,探讨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主要特征与可持续性。研究显示,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虽然人均生态承载力保持在低水平上的稳定与小幅回升,但对遏制生态赤字的持续增大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足迹变动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运用贸易生态足迹核算模型,以2011年新疆进出口贸易生态足迹核算为例,动态分析了1993—2011年新疆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新疆对外贸易生态足迹正处于由赤字向盈余转变的关键时期,应更加关注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17.
生态立省战略,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青海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和保障。深入探讨生态文化的内涵以及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原则和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如何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为关心的话题。青海是我国西部的穷省,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偏远的地理位置、薄弱的基础设施、东部各省经济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中国加入WTO、全 相似文献
19.
20.
青藏高原是人类留给自己除南、北极之外的最后一片净土,而作为其腹地的青海地域辽阔,在生态环保方面经过多年建设,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近10年来,随着三江源、青海湖等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的加大,青海开始注重生态建设与后续产业发展的相协调。虽然青海湖、可可西里等保护区在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主要还是将生态建设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后续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方面的宏观引导,没有把后续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发展目标。本文依据青海"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分析生态保护区后续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探讨了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