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柄谷行人从交换维度诠释《资本论》,尝试以其价值形态论来替代剩余价值论,主张用交换样式理论重释历史唯物论并达到超越资本的目的。这种源自交换立场的考察,为我们扬弃资本逻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然而,由于柄谷行人并不是从消灭私有制立论,轻视劳动时间导致其曲解了劳动力价值,对劳动者的地位仅仅进行了抽象分析,进而误读了剩余价值理论,难以企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3.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在允许私有制存在,并非意味必然要以默认剥削为代价。剥削应定义为单方决定交易而获超等价交换之利。单方决定交易有三种形式,每一种都有一定的强迫性。本应是平等的交易之所以会出现单方决定的情况,乃是交易中的一方动用了自己拥有而另一方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大致有五个来源,从其直接标的来说,剥削只有两类,即标的为剩余劳动的剥削和标的为钱物的剥削。既然所有的剥削都是由单方决定交易造成的,那么,不仅消灭以钱物为标的的剥削不需要消灭私有制,而且消灭以剩余劳动为标的的剥削也不需要消灭私有制。其基本方法就是针对各种单方决定交易的优势来对症下药。在消灭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中,也应允许资产有所收益,因为利润并非仅由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构成,而是由所有参与生产过程的人所付出的剩余劳动共同构成,其中包括已固化在资产中的剩余劳动。所以,只要给各种剩余劳动分配的利润比例是恰当的,就不存在任何剥削。因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实仍是按劳分配。总之,在不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也完全能消灭所有的剥削和剥削阶级。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注意,并再次就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特别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肯定的。但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看法却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243~244页)马克思在这里确切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并且指出使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不是有没有剩余劳动,生不生产剩余价值,而是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形式。剩余劳动及剩余价值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经济强制的剥削,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剥削为特点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劳动力,而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夺取剩余劳动的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平等关系,它不象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制那样露骨,而是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8.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劳动 ,不仅生产物质产品 ,而且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我国现阶段不是要人为地消灭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经济关系 ,也不是要取消企业主通过经济关系和国家凭借超经济手段获取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 ,更无需创造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这一社会经济关系 ,而是要建立、健全切实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配置社会资源的客观机制 ,同时完善、优化国家分配剩余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对私营企业主收入的合理界定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望英  郑东华 《北方论丛》2003,3(6):112-1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其I必然性,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主绝大多数都是作为管理亲自参加劳动的,因而对其收入进行合理的界定也是应该的。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劳动价值论的方法界定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即区分私营企业主的剥削收入和劳动收入,有赖于“双重人”概念的提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私营经济中剥削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局现性的分析,即区分合法剥削与非法剥削,有助于对我国私营经济中的剥削进行规范、限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马克思科学地把按生产要素分配本身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区别开来,在分析和论证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瓜分剩余价值存在剥削的同时,也分析和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是消灭剥削,但并不等于消灭了剥削,而是存在着需要消灭的剥削,其中某些剥削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罗默提出了社会必要剥削理论,其理论尽管有不妥之处,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问题,科学确立社会必要剥削和社会不必要剥削的界限,最终消灭一切剥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资本运营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重要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来说,资本运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具有自己的特点.但资本运营并不排斥生产经营,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企业不能脱离自身的经济环境,一味追求资本运营而忽视生产经营,应该将资本运营原则引入到商品经营机制中,使企业各种经营方式和谐一致,相得益彰,以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践转向是《资本论》创作的重要方法论之一,《资本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践转向,在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实践转向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论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承认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对于非劳动的其他生产要素而言,这种贡献只是为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提供了条件,而并非说它们本身也创造了价值,这与活劳动创造价值(包括剩余价值)不但并行不悖,而是更好地承认并保证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实现。我们现实中已在实行和完善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已经不完全是马克思当时预测的按劳分配,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的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按劳分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的组成内容,其作用都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六宝  郝海岗 《河北学刊》2008,28(3):211-214
本文从产业结构的水平和效益两方面描述河北省1985—2006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并通过与全国和国际经验的比较来反映河北生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及问题。分析显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河北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结构效益的关系出现偏差,呈现"高水平、低效益"和"低水平、高效益"交替出现的态势,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与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影响河北省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提高的核心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技工荒"视野的职业教育需求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技工荒"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偏大两种现象。从人力资本供需角度看,"技工荒"的根源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即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受到抑制,缺乏知识技能,导致难以实现稳定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解决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农民对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矛盾,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20.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乾 《河北学刊》2002,22(2):34-38
企业性质具有生产属性和交易属性的双重性质 ,并形成生产结构和制度结构。这决定了企业所有权安排主体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统一体 ,客体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统一体 ,主体权利必须与客体安排相一致 ,根据财产所有权原则和贡献原则享有与其产权份额相称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