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即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种意义,传统上被称作反训。这种现象早在汉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晋郭璞在《尔雅》注中指出: “故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 “凡一字两训反复旁通者,……不可悉数。”直至今日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的残迹,如“借”,既为“借出”亦为“借入”;“天真”,既指“单纯可爱”,又指“幼稚无知”。可见反训现象在汉语中一直存在着,这同汉语词义的发展规律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在前人及同行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  相似文献   

2.
词语的语义解释不仅是静态的语言(langue)分析,而且也应具有言语(parole)的实际考察。无论是语言的分析还是言语的考察,又都须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结构之基础上,并且置之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或文化背景)之中。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特定时代的言语实际出发,从语言系统的语词对立项入手,分析考察“羹”的词义构成成分,从而归纳得出了“羹”的本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力很有影响的《同源字论》,将同源词与同义词论定为有从属关系:同义词是同源词中占很大数量的一类.这是违背事实的误断,并且所主同义词完全偏离了他自己提出的"一义相同"观.此论对同源词研究与同义词辨释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其实,同源词与同义词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语言现象,两者在组合的性质特点、标准以及研究目的、方式上都不相同.但它们有渗透关系,两种研究也能相互作用,主要是同源词研究对同义词辨释的作用,同源求异法--异形求义法与声符求义法,是对同义词辨释有独特作用的重要方法,探讨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就要认识两者的渗透关系和同源求异法.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话: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段话的现代汉语译文是:  相似文献   

5.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但在古代汉语中,人们有时把它活用作一般动词.这种用词之法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往往是人们经过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唯其引申,因而,它也和一般的词义引申一样,客观上,必然打上本民族彼时彼地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烙印,即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动劳条件、风俗习惯和社会的历史文化的特点;主观上,由于不同民族的人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因而他们捕捉到的事物的特点也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将具体地反映在本民族词义引申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走作"一词的内部结构考察发现"走作"的词义重心在"走","作"字主要是作为后附成分粘附于"走"字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走作"词义间的引申脉络清晰可循,引申方式主要是辐射式引申.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焉”最常见的用法,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指代处所、人事,放在形容词的后面指代比较的对象。清代学者把“焉”的这种用法训为“于是”;现代的学者又进一步称它为兼词。从训诂的角度把“焉”训为“于是”,“通古今之异辞”,当然可以;但按语法学的要求把“焉”定为兼词,却不可不慎重。兼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们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后世的人们根据后世的语言习惯“分析”出来的。那么“焉”在历史上是否本来就是一个兼词呢?我们说不是。因为在“焉”的上述用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形成兼词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周章”词,以屈原《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翔兮周章”句中为初见。王逸注为“周流”,言云神行迹遍及各处,这是正确的,因“周”为周遍;《说文》盲“乐一竟为一章”,“章”也可为全义,“周章”为联合式复问,与周匝、周遭等构词及词义同,这本是极明白的。但唐代五臣注《文选》,却将“翱翔、周章”同训为“往来迅疾貌”。翱翔,与往来、与迅疾,各自为义,并非同义词。因之此注误。《文选·吴都赋》:“轻禽狡兽,周章夷犹。”写围猎时,禽兽四向逃跑,拿不定主意,不知逃向哪面好。李善单注:“周章:章皇、周流。”“夷犹:犹豫。”各视为一词,因之得其确。而五臣则笼统注:“周章、夷犹:恐惧不知所之也。”恐惧,则与两词相距甚远,它只是句中事理所含的但并未明言的逃奔的原因。恐惧与不知所之,都不可能杂揉成为“周章”或“夷犹”的词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俯仰顾眄,东西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学、文物学与语言学参互论证的方法,证成“瑚琏”就是环,“连”则是炊具的一个别名,纠正了从东汉通行至今的错误解说,提出“词语的析音形式与合音形式”、“依据器物的形制特点造词法”、“词义的粘连与词义的迷失”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丰富了历史词汇学的理论内涵和操作范例  相似文献   

10.
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东汉刘熙为探求词的得名由来,做了一部声训专著《释名》。汉代以后,音义关系的研究续有进展,较有影响的是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右音”说、“音近义通”说。这些学说不无缺点,但对语源理论的建树还是做出了贡献的。晚近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一文中说:“盖字也孳乳而浸多,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提出“变易”“孳乳”两大条例,黄季刚对其进行详细论述。综合考察相关论述,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这一条例的性质和“变易”“孳乳”的区分标准,而且可以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考察同源字和同源词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小姐"一词的词义几经变迁,演变过程褒贬交替,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拟从"小姐"的词源入手,分析其词义演变的几个阶段和反映的事实,以及从认知心理角度、新词"美女"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并分析"小姐"词义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中国类型文化源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而且对其进行注解、研究之作更是多得惊人。这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论语》的众多的研究著作中,尽管有很多研精思深、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识远见,但也不乏俄而测度、长期悬而未解之处,还亟待着学人继续研究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和其它国家往来日益频繁;文化、科学、技术交流日益扩大。我国社会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大量外来词的涌进是这个开放社会的普遍现象。迪斯科、巴士、艾滋病、桑那浴等外来词已为人们所熟悉。其中“OK”、“拜拜”使用率较高,使用面较广,值得人们研究。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OK”这一国际通行语词,近年在我国十分流行。《新英汉词典》(197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修订本)对“OK”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义的民族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整体性、直观性、具象性、比附性等重要特征出发,举出大量实例,多侧面地剖析了汉语词义在引申过程中的思维特点,从而初步揭示出汉语词义民族性形成的潜在因素之一是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言材料证明,在现代汉语中"未亡人"一词已产生了多种新的用法。这些新用法是语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乎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词典编撰者应积极稳妥地反映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岭·格萨尔王传》、探讨岭·格萨尔这个人物时,首先遇到的是“格萨尔”的词义问题。多年来,在搜集、整理、研究《岭·格萨尔王传》时,研究者们发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流传的格萨尔的故事传说,而这些故事传说中的格萨尔不尽都是《岭·格萨尔王传》中的岭·格萨尔。倘若不搞清“格萨尔”一词的含义,就很难分清这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格萨尔”。那末,《岭·格萨尔王传》也就成了一部时代含混不清、民族含混不清、地区含混不清的含混作品了。  相似文献   

18.
“是”在上古语,言环境中是一个组合能力很强的词。它不仅和实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组合;而且也常和虚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语)组合,作句中成分,达到构句目的,或者表达一定的关系。是研究古汉语语法、阅读古代作品应加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读《文言语法分析》(廖序东主编,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该书第40页云:“文言里有少数几个词兼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和作用,叫做兼词……尔=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然=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上例‘君尔妾亦然’的‘然’。”廖序东先生认为“尔”、“然”是兼词,笔者实不敢苟同。兹不揣浅陋,谨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20.
近读《文言语法分析》(廖序东主编,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该书第40页中指出:“文言里有少数几个词兼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和作用,叫做兼词……尔:如此(动词+指示代词)例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然=如此(动词十指示代词)例如上例‘君尔妾亦然’的‘然’。”廖序东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