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需要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新的谋生范式,从而推动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意识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探索和反思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这是人类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培育生态意识使其进入大众意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以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以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构建先进的高校生态教育为核心,培育其生态意识,对于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优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素养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生态行为的综合素养。培育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有:“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叶缤 《新疆社科论坛》2006,(3):69-70,86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输入”和“输出”单位——高等院校,要特别注重提高对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培育,这既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发展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根据当前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现状,全面分析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实际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探究,进而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有利于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范型,生态德育不仅包含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行为和利益关系,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互动。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为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消费者和潜在的生产者。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意识,规范生态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一个生态社会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通过调研农林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认为该类院校大学生党员具有注重实践活动、拥有较好创新意识等优势,为此文章提出抓理论、促学习,树理念、提意识,搭平台、重实践,探机制、保长效等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意识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程。发挥各教育阶段在培育参与意识方面的功能,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明确公众参与权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培育路径,分层次、多角度地培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09,30(5):128-130
目前我国大学中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淡薄。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还要努力营造生态伦理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主要关注日常周边环境问题,环境道德意识水平较高,在行为层次上律己性强,律他性弱,呈现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为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应大力培育绿色社团,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模块,强化校园生态环保硬件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生态先行。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其生产生活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因此,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以农民良好的生态意识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当前,培育农民生态意识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农村生态实践活动,引导农村生产生活新方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方能有效提高农民生态意识,以农民生态化的生产生活行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应对及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格作为一般人格的特殊形式,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主要包括生态知识、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返乡农民工的生态人格对其创业行为有着显著影响,是支撑返乡农民工克服创业项目局限、走绿色创业之路的重要力量。当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生态人格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生态认知不高、生态情感失衡、生态素养不健全以及生态行为践履不足等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亟须以尊重生态规律为前提,培育和塑造生态人格,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此,需要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然观与社会观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法律他律与道德自律的关系、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关系等入手,在价值层面培育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责任,帮助其生态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吸收和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推行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如今的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正在探索中起步,面临生态价值观尚未形成、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教师缺乏生态教育意识和学生缺失生态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为此,要在文化育人理念下推进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机制建设,从机制建设的目标、动力、调节要素、运行方式、资源保障这几方面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搞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建立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评价制度和投入保障机制,运用价格、税收杠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培育良好的人口环境,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羁绊。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科学健康的生态文明观,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生态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要求。可通过构建生态教育体系承载、校园生态文化渗透、生态文明体验强化、生态文明主体辐射、制度约束激励保障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健全新型的农村社区社会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农村一项重大的社会文明建设工程.中国农村环境保护,需要农民社区环境公德意识的培育,需要在社区机制的影响下,从"私我"向"公德"转变,塑造现代社区人,塑造社区生态文明人.农村社区现代生态文明人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必须学会适度生产、适度消费、适度人口、适度开放,二是具备良好的环境公德意识.应从环境公德培育入手培养社区生态文明人.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阵地,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理念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育"理性生态人"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内容主要包括三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培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生态道德观与生态价值观培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理念培育。  相似文献   

19.
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显然这是一个艰巨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认真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必须加快形成五位一体的推进思路,即培育生态文化、塑造生态主体、构筑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创新生态制度。唯有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列为当代中国"五大建设"之一,标志着党的生态意识的革命性提升,意味着生态问题的时代性自觉。进一步的工作,是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公众共识、有效政策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治理,需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关系,探寻兼顾回归与超越这双重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