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人口膨胀和封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大量移民辗转来到陕南,从而掀起了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高潮。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发的盲动性,致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影响了陕南的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汉之际,伴随着陕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水利的全面兴修、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及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开发迎来了第一次高潮。汉末三国时,陕南农业曾一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陕南地区农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西晋以降农业开发处于衰退的趋势,但是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和少数民族迁入,特别是冬小麦的传入使陕南地区农业开发又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采集渔猎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使山地农业得到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时期是陕南地区农业处于全面开发的时期,虽然由于战事频仍等原因导致该地区人口变动剧烈,农业发展时起时伏,但该地区人口的总量增加,农田水利的增修,稻麦两熟制的发展、山地农业的深度开发以及经济作物、经济林木的栽植与农业的多种经营都为陕南地区农业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的半个世纪之中,流民大量涌入陕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表现出强烈的盲目性、粗放性.道光以后,陕南经济急剧衰落.文章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系统考察并深刻揭示了开发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陕南地区的全面开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以农副产品、林副产品为主体的手工业的发展,陕南农业商品化出现了兴盛的发展势头,无论在内容上、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较早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陕南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西地处我国南疆,虽然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随着发达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加强,明代广西社会经济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发展。农业明代广西农业的发展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的。首先表现在农田水利发展上。明代广西各  相似文献   

7.
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陕南移民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前期北方灾荒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府不作为、农民贫困及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与明前期北方农业开发恶性互动,明代北方地区旋即陷入"开发→贫困→灾荒→开发"之区域贫困化怪圈.时人反思,农业开发应以富民为要,且以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管理及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为良方;而强化社会保障功能,改善开发区人民生产生活观念与方式,实施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明代北方农业开发的历史昭示.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陕西历代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陕西从隋朝至清朝历代进士进行核实和分析,由于明代以前相关文献资料的缺乏,陕西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反映的主要是明清两代陕西情况。分析认为,历代陕西进士共有2 530人。分析还认为,陕西进士数量集中在明清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安及其周边、咸阳地区和经济富庶的渭南地区;陕南、陕北较少,这与当时陕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在明代前期由于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和重建这一地区的措施和优惠条件的激励,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副业和商业经济等方面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作者认为,绝不能因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整体性衰退,就否认明代前期这一地区经济繁荣的客观史实。作者最后还提出了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真正衰退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即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后。  相似文献   

13.
汉唐间河洛地区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达地区之一 ,其农业经济颇具特色 ,而这一切则完全得益于先民们对该地区的农业开发。河洛地区的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地区、陂湖地区的农业开发 ,以及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种植特色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的教育机构大量内迁,促进了陕南地区教育的短期繁荣,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中等教育结构得到改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并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对陕南地区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历时近三百年,处于世界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的转型期。尽管明代传承着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农耕文明,但在15—17世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终英国率先走在了前列,成为转型成功的典范。从经济的角度,以英国为参照,来探析明代错失经济转型良机的原因,即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三个方面阐释明代经济缺乏有效拉动而落后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产业承接能力是产业转移的实施条件之一。以陕南产业转移承接力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目前陕南三市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现状不尽人意,与三市产业承接力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陕南三市必须从提升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四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其产业承接力。  相似文献   

17.
首先运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1999-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对陕西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间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最后从如何围绕中心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陕南、关中、陕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修正模型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一致性检验,并利用K—均值聚类对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陕北—陕南梯度发展态势;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影响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明显制约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从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农业投入 产出管理、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元5世纪拓跋鲜卑族统治中心的平城,是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拓跋鲜卑定都平城后,从物力、人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对平城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使平城的农业经济不仅得以开发,并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繁荣。平城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鲜卑族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也是北魏政权能够武力统一北方,实现稳定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制约陕南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农户经营理念及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立足环境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是陕南农业由传统农业跃升为现代农业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