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经济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学者的分析多集中于经济法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而较少论及甚至忽略了其思想基础。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在经济法的产生中,经济法思想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根据对经济法产生所起作用的不同,经济法思想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当前进行经济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者受传统法学理论影响,一般不将人身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随着行政法律实务的开展和传统法学理论在主客体关系问题认识上的突破,带来了对行政法律关系中主客体问题的新的认识与理解。本文试通过对法律关系主客体及行政法律关系的认识,分析人身能够成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3.
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完善社会主义经营管理,是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虽然这首先是一项经济任务,但是从法律上调整经济对解决这个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同经济学家和其他边缘学科的代表密切合作,深入研究完善经济立法的理论基础,全面探讨各种经济法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财富最大化的规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经济分析是波斯纳最常用的方法。为了给这种方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了避免人们把法律的经济分析和功利主义联系在一起,波斯纳提出了“财富最大化”理论作为其法律的经济分析的规范基础。他竭力论证财富最大化是一种和功利主义不同的、更好的规范理论。本文通过对波斯纳论述的分析认为,尽管财富最大化和功利主义有一些不同,但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财富最大化是一种比功利主义更好的规范理论。  相似文献   

5.
波斯纳在建立其经济分析法学的理论体系时,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经济理性层面,而是致力于将法律从功利主义向实用主义进行最佳的融合,最大限度发挥法律的社会功能,重视对经济分析法学的哲学基础的阐述.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波斯纳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而具体分析了其经济分析法学理论的功利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日趋增强的竞争趋势推动着我国重新构造保险市场及保险法律监管体系。分析了保险法律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全球金融部门法律监管制度融合的趋势。在对国际上不同的审慎监管的法律思想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审慎监管的法律制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行政契约虽早已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实务中出现并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我国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行政契约法律制度,并且我国法学界并在行政契约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对各个学者关于行政契约概念及界定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从我国本土法治资源出发,对行政契约理论及其概念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最后对行政契约的概念作出了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一样,法律全球化的概念也肇始于西方学者。受经济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应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要考虑法律全球化的因子,同时,还不可忽视本土资源的重要影响,只有如此,中国经济法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更新,实现其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法律文本汉英翻译中常用的显化处理方法有连接词显化、动词名词化、修饰显化、语序调整、古语显化等。对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的法律经济分析理论的奠基者,其理论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承认法律是通过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中介最终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经济分析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当代西方法律经济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法律活动和制度是以进行最优资源配置为目的的,以效用来评价法律的利弊得失,其在思想指导和分析方法上都存在局限和缺陷。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法律经济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中的个人出发,揭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律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而以此为基础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本质论和法律发展观。同时他们针对法律的两大价值要素——自由和权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科学的法律价值观。这一系列基本理论较为完整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市场经济与物权法的关系作了较好的分析 ,特别对日本担保物权法的创立和发展作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 ,从不同角度对新物权法理论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已经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构建奠定了宪政基础。以人为本司法观要求现代司法珍惜人的生命和自由,保护人的财产,重视人的精神利益。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要求,其理论基础包括:现代法治理论、程序主体性理论和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理论。以人为本司法观是判断司法是否公正和是否有效率的根本依据,而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则是以人为本司法观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上的环境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宪法上的环境权,就是将环境权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股潮流。在宪法上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符合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公民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法律救济提供理论基础和宪法依据。宪法上的环境权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为环境权的私权化奠定了宪法基础。此外,只有公民环境权宪法地位的确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真正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创意劳动的概念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马克思主义演绎推理逻辑的分析方法,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一般和特殊的判定标准向前推进.并利用这样一组生产劳动判定标准,对广义创意劳动各个圈层结构中的创意劳动进行逐层判断和研究,从而为创意劳动、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提供理论支持,并且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这个生产劳动概念体系的补充,探索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吸收现有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经济制度创新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英美的公司制度,而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经过制度创新,建立具有社会主义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2)"产权明晰"并不等于私有化,"私有产权效率论"不仅在理论上有致命的逻辑缺陷,而且与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实践不相符。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理论合理性和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实践可行性。(3)我国国有企业并非一种天然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其大量存在不仅有社会政治基础,而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率基础,新古典的效率标准难以真正把握国有企业的效率本质。(4)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应当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在中小企业中也有存在的合理基础,国有经济的产业定位在本质上是企业自主决策和市场选择的产物,政府不宜人为地设定标准。(5)导致对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错误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在理论上没有真正把握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本性,在法权上错误地理解了国有资本的最终归属。因此,国有经济需要制度与理论的同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政府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而政府诚信既是信用体系的基础又是法制经济的保障,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无效行政行为是从大陆法系国家引入的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是行政法治原则、行政抵抗权和有限公定力原理.无效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有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我国应完善无效行政行为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清洁生产法的利益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清洁生产法制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利益机制是制定和实施它的重要基础和理论前提,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存在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清洁生产以及相应的法律调控才成为可能。市场机制既有转嫁企业环境成本的固有倾向,同时又与清洁生产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兼容、和谐的一面,使得政府依法通过经济刺激、信息公开、行政合同和行政控制等综合性手段调控企业清洁生产活动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三元模式下的市民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应当得到清洁生产法的确认。  相似文献   

20.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制度建构的刚性需求和法学理论对制度结构的宏观整合是完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的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和规范盲区,它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在深层次上存在着制度价值上的暗合。"价值—致归—理论"的提出为这两种制度的整合与重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种制度需求下,逐步全面取消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代之以完善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