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世娜 《职业》2012,(3):11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融入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何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有益服务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都应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全社会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等.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这是网络时代全社会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追求人性的完善,和谐和全面的人文生态环境内含着育人目标的终极关怀;与此同时,深怀时代忧思和人文关怀的青少年人文素质提升又会促进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要大力提升青少年人文素质,必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改善人文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分别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引领作用、家庭教育软环境的浸润效果和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渗透功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促使学生能动地形成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生成,离不开人文教育.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人文教育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人文教育式微的表现,一是工具主义倾向,二是重视智力训练轻视人格培育.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使之内化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这个词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智能手机,正在逐渐成为我们青少年的必需品。当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从"碎片化"变为"长时间"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会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我们的学习行为产生一些影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非常多。本文对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和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我们趋利避害,利用网络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钟淑波 《现代妇女》2014,(12):355-355
本文以高校篮球教学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深入探讨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应用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论述了在高校篮球主项课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必性。把篮球文化、团队配合、创新精神等新元素引入课堂,并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德育人文关怀与青少年德性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本质上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品格。青少年的德性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教育和塑造。德育人文关怀的指向是培养和塑造具有德性的人,或者说是具有德性人格的人。德育人文关怀对于青少年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和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9.
全面认识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主要还是正面影响,青年在利用网络方面也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特点,接着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交往对于学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论述了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对策,以便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1.
信息接受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接受方式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限制着我们接收的信息内容、范围和种类。然而,信息接受方式对人的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其对人的认知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在未成年人大脑结构的发育和成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异的,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在以往对于信息接受方式的研究中,人们过分注重信息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如何获取信息的方式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网络信息时代新旧两种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析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理性出自于人的反思能力,因此,要提升人的理性就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品质.鉴于人类特有的成长规律,人的思维开发要在青少年时代大大加强.为此,本文从探讨人类思维与理性的互动关系入手:以认识论和信息论的交叉视角解读了人的思维方式的结构功能和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及其运作机制,并分析了这些结构功能、展开过程和运作机制对于思维品质的决定性意义.本文最后提出了以人为本,提升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理念,并评析了青少年思维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从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体验教育,倡树感谢文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心理、审美角度分析了道德品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行为养成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合理的惩罚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实践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学会恰当运用惩罚手段.具体表现为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正当性原则、理性沟通原则、目的性原则和伦理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18.
一、前言 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个体所处文化氛围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组织方式 等,都会在其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影响他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 向。 社区并非社会的简单缩影,它是由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域内的家庭建立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这些 居民利用这一体系在彼此间建立联系,以解决由于居住在一个可界定的疆域内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 生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满足共同的需要。社区内有三种重要的结合:一是特定的地域的结合;二是功 能体系中各种结构资源的结合;三是具有共同利益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心与中华优秀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解决温饱、初步达到小康的新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并着手解决一系列复杂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也包含了如何切实改善和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难题,就有必要借鉴中华文化中的教育理念,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实践证明,遵循规律的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经验,对于解决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闲暇聚集点对在校来沪青少年社会融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由于其不能很好地融入本地社区,并且在教育、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排斥,因为共同的背景,所以他们自发地形成了许多群体,这些群体分布于上海的很多街巷,这些街巷又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性的闲暇聚集点,本文就从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在校来沪青少年闲暇聚集点作为分析对象,以社会排斥的视角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