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引起路基路面沉降,威胁交通安全。通过建立隧道 地基 路基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在路面荷载作用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计算了隧道下穿深度、地层模量、泊松比及强度参数等因素与路基沉降变形规律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下穿深度不仅影响路基沉降变形的大小,而且影响沉降槽的形状,而土层性质主要对路基沉降变形影响较大,对沉降槽形状影响相对较小。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因素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两种弹 粘弹性模型(Burgers和H 2K模型)的一维蠕变方程,转换成三维状态下的应力 应变 时间关系,分别推导出常应力下两种模型的轴向应变随时间变化的方程。采用分级加载法进行室内长期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结合两种模型三维应力状态的轴向应变表达式,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出相应模型的本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饱和粘土在新增荷载作用下2~3 d变形趋于稳定,Burgers模型和H 2K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饱和粘土的衰减蠕变过程;而H 2K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土样在常应力作用下的蠕变特性。  相似文献   

3.
路基变形是关乎运营铁路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运营事故的潜在诱发因素。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是造成其路基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基于工程地质详勘确定了不同工况的地基强度参数,开展路基沉降变形数值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基采用不同加固方式处理后的铁路路基,其地基加固强度与路基顶的沉降变形值呈负相关性;地层损失对于路基沉降变形有较大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路基沉降变形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与地层损失密切相关;采用MJS工法加固盾构隧道周围土体能够减小盾构穿越路基的沉降。本研究结论可为有效解决盾构穿越路基的沉降变形问题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薛家湾市政经五路某断面道路工程为依托,据相似理论制作相似比为1∶10的路基边坡模型,模拟路基高6m,边坡坡率为1∶0.5的路基边坡,并制作模型小车模拟车辆重复荷载,考虑正常荷载以及超载(车货总重超过规定荷载)两种荷载工况,以及对边坡进行喷浆防护后,重复荷载对边坡的累积变形结果。结果表明,裸坡在正常荷载作用下,位移变化量缓慢递增;裸坡在超载的重复荷载作用下,位移变化显著,容易造成边坡失稳;护坡在超载的重复荷载作用下对土体变形起到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强夯荷载作用下黄土边坡动态性能,以甘肃庆阳某在建机场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针对机场站坪填方区和开挖区开展现场振动监测试验,研究了冲击荷载作用下不同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夯击能作用下,夯击次数对各测点振动速度影响不大,边坡形成方式是影响振动速度的主要原因;相同强夯荷载作用下,填方黄土边坡的振动速度大于开挖原状土边坡;边坡对冲击荷载具有放大效应,填方区黄土边坡放大效应明显,挖方区原状土边坡放大效应不明显,无边坡区域不具放大效应;填方区黄土边坡放大效应位于临近边坡区域,竖向和径向振动速度放大效应更显著;填方区黄土边坡及时施作护坡结构和采取局部压实处理是减小坡体变形和提高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应用FLAC3D软件,对静力作用下达官营站洞桩法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洞桩法施工各个阶段的地表沉降、桥基变形、管线变形、车站结构受力等。研究表明:洞桩法施工中,2#桥基及各个管线的最大沉降量都超过了限值,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并采取控制措施。中柱作为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承受较大竖向荷载、剪切荷载的双重作用,是结构的最不利位置,因此在施工中应重点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铁列车产生的双向荷载的模拟与试验等效,以正建的呼张高铁为例对呼和浩特地区的硫酸盐渍土地基在双向循环高铁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变形进行分析。室内试验以现场取得的硫酸盐渍土为三轴试样,通过对三轴试验研究盐渍土地基在双向高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分析,主要研究盐渍土地基在同样的竖向动荷载下,不同的横向动载(振幅、频率、相位差)对盐渍土地基的极限破坏震次的影响。并根据所得结论,分析高铁运营期间找出容易破坏的地基情况,用于指导检测地基的变形。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线性粘弹性积分本构关系,采用有限元法,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药柱结构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药柱结构计算分析模型由发动机主要零部件壳体、隔热层和药柱构成,药柱和隔热层采用粘弹性本构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轴向和轴向与横向同时过载条件下药柱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讨论了复杂载荷作用下药柱结构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和局部危险部位。研究工作为药柱结构中各类损伤规律的深入讨论,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结构完整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移动车辆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反应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移动荷载和移动质量两种形式模拟车辆,通过分析桥梁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方程及其挠度变化曲线,指出自重及惯性力在桥梁挠度变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可靠性及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了在地铁列车交叠动荷载作用下基坑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通过考虑7种不同工况,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地铁列车交叠动荷载存在对基坑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地铁列车交叠动载对表层土体沉降有较大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列车时速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地铁列车交叠动载对围护结构变形和弯矩有一定影响,但列车静载部分起控制作用。地铁列车交叠动载对支撑轴力影响不大。列车交叠动荷载的作用规律与单层列车动荷载作用规律有一定差异,在列车交叠动荷载的作用过程中,上层列车荷载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晋陕蒙接壤区黄土泥岩接触地带滑坡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研究黄土泥岩接触面的滑坡机理。研究方法主要是室内试验和FLAC2D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确定了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以及黄土泥岩接触面摩擦特性,通过FLAC2D数值计算软件建模并对坡体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以接触面水平位移、剪应变及孔压发展等参数变化分析坡角、降雨以及人为活动引起的黄土泥岩接触面滑移机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黄土分布广泛,许多建设工程位于黄土分布区内,为配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黄土的工程力学特性,从工地现场取回扰动土样,进行了重塑黄土的室内三轴试验,并用邓肯张模型分析了实验结果,获得了重塑黄土的邓肯 张模型参数。所得参数可作为黄土地区工程设计、计算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3.
以晋陕蒙接壤区黄土泥岩接触地带滑坡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研究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的工程防护。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利用FLAC2D数值软件,对地区常见的挡墙和锚索工程防护措施,针对坡脚为15°和25°的滑坡模型进行了工程防护的数值模拟,对比其防护效果,并给出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黄土结构性与湿陷性相关性研究还不够完善的问题,采用晋南地区湿陷性黄土进行压缩试验以及湿陷试验,主要研究湿陷系数随结构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结构性随竖向压力增大及含水量的提高而变弱;竖向压力为200 kPa时,湿陷系数最大;黄土结构性是造成其湿陷性的重要原因,结构性越大,湿陷系数相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选择8个试验样区,进行了利用1:10万陆地卫星TM像片调查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从1:2万彩色红外航片上解译的地类比较,从1:1O万陆地卫星TM像片上解译的大部分地类的相对判对率达90%以上,相对面积精度在84%以上。结论是利用1:10万陆地卫星TM像片在黄土高原调查土地资源要求精度为80%以上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工业开发园区的湿陷性黄土,开展了石灰粉煤灰改良黄土性能的压缩试验、湿陷性试验,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进行了微观形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黄土、石灰、粉煤灰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使黄土的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颗粒间的孔隙得以填充密实。本文为内蒙古清水河县工业开发园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面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和施工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牛帮商队是历史上西北地区以牛为运输工具的集货物运输和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业运输团队,历史上的河州牛帮商队在民族构成上以回族为主,他们来往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为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南京燕子矶下蜀黄土剖面26.5米深度内10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论述了下蜀黄土地层中氧化铁的富集程度是气候湿热状况、植被繁茂程度和成壤作用强度的反映,是一个极好的指示古气候的指标。它甚至能够正确地反映出末次冰期气候的颤动这样环境变迁的细节。这将为探索长江下游(下蜀黄土范围)地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岁时风俗是一种现实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现象的积淀,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民族众多,相互交流,故其燎百病风俗深受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包含着鲜明的农本价值指向和强烈的除病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选择模型,运用环渤海湾与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635个样本农户的面板数据,从高毒农药施用和农药投入2个维度刻画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区域差异显著,环渤海湾地区的高毒农药施用概率与农药投入水平均高于黄土高原地区;高毒农药施用与农药投入的农户决策机理及其决定因素具有差异;其中,高毒农药对绿色农药的低成本经济替代是导致农户施用高毒农药的主要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规制,引导农户规范施用农药,推进产业组织建设,促进绿色农药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加强农户教育,重视技术推广与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