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旧中国,有所谓“白狐狸集团”,这就是“白何李集团”(谐音)。这个集团的形成,是在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前后开始的。蒋介石在8月12日下野后,由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三人控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即于8月17日发出通电:蒋总司令未回任前,军政、军令由本会负责处理,各部队仍隶本会  相似文献   

2.
1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因1927年8月徐州失陷,被蒋介石下令关押,后又被秘密枪毙.历来认为王天培之死是蒋介石刚愎自用、暴戾恣肆、惯于诿过于人所致.但我认为,这种看法仅仅是表面上的原因和合符蒋介石政治品格的逻辑推理.更深层的原因,尚有探讨的必要. 王天培是在蒋介石宣布下野之后,何应钦与李宗仁主持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期间,  相似文献   

3.
桂系导演1949年“和谈”1948年5月,蒋介石和李宗仁同时分別就任国民党所谓“行宪”的第一届总统和副总统。蒋介石即借重新组织“行政院”之机,免去白崇禧的“国防部”部长职,以何应钦接替。此举,明眼人都看出是蒋介石对桂系争得副总统后的一种报复。因为在副总统竞选中,蒋自始至终支持孙科反对李宗仁。  相似文献   

4.
<正> 在这篇短文里主要想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关系以及蒋介石、李宗仁个人对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有什么影响,另一个问题是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反过来又怎样影响了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936年5月,蒋介石企图撤销两广籍以与中央政府对峙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和西南执行部,以结束两广割据独立的局面。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粤桂当局不甘坐守待毙,于6月1日电呈中央,要求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领导抗日。次日,又以同样内容通电全国,随机将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出兵湖南,发动了两广事变。对于两广的这一举动,蒋先用重金收买了陈济棠手下将领迫陈下野,接着集中力量进逼广西,李、白也毫不示弱,双方秣马厉兵,大有兵戎相见之势。但由于全国舆论沸腾,利弊得失又各有顾忌,经过各方斡旋,事变终以和平解决。对于这一事变,史学界似乎仅注其性质的探讨,而对其和平解决原因尚无专门研究,在此,我们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言人在一月三十日发表谈话,严重警告美国政府立即停止对我国在台湾文物的盗劫行为。谈话全文如下:去年:二月十二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美国同蒋介石集团已经达成所谓协议,准备把蒋介石集团在解放前运往台湾的我国珍贵文物运往美国展览。这是美国企图假借“展览”之名,实现它劫夺这批文物的一个阴谋。对此,本部曾奉命在一九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发表声明,向美国政府及蒋介石集团提出  相似文献   

7.
李宗仁幻想美援1949年4月23日,李宗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中,怆惶从南京出走,乘飞机回到他的老家桂林。在桂林,他为了要蒋介石交出权力,双方信使往返,“讨价还价”,踌躇了半个月之久。最后,在蒋介石答应了他提出的一些条件后,于5月8日从桂林飞往广州,继续做他的“代总统”美梦。他明知蒋介石的诺言不可  相似文献   

8.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寻求“光荣的和平”,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在内阁组成前后,他要求蒋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权主持和谈.蒋下野后,他既反对蒋的和谈原则,又反时桂系的企图.孙科的去职,不仅是桂系倒阁的结果,也是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他不可能实现“光荣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比较积极地支持中国抗击日本的政策,以取代参战前对日侵华妥协的政策.为了使中国继续有效地抗战,加强中美军事合作和对蒋介石政府的监督控制,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于1942年1月来华.约瑟夫·W·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西点军事学校毕业的职业军人.1920—1923年美陆军部派他为语言官来北平学习华语,1935—1939年任美国驻华武官.他通华语,识华情,不但有深刻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且是一位忠实于美国利益、处事认真、性格刚毅自信的军官,是(?)军中有名的“中国通”.因此,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认为他最适合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这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美国政府想借史迪威之手控制蒋介石集团,以美援为手段促使蒋介石政府全力以赴地抗战.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这位参谋长是国内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影响、又只是一个在别人的授意下盖橡皮图章的顾问,他只是帮助催促援助而不过问中国的现状.这与史迪威的使命恰恰相反.因此,史迪  相似文献   

10.
李宗仁和蒋介石是中华民国史上著名人物.李宗仁是国民党新桂系集团首领,一级陆军上将.戎马生涯40多年,由护国军一个排长到国民政府代总统.1949年12月由香港飞往美国定居,过了16年的流亡生活.1965年7月回到社会主义祖国怀抱.蒋介石是国民党领袖,特级陆军上将.曾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台湾民国政府总统,统治旧中国22年.弄清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关系,不仅对于正确评价这两个著名人物,而且对于民国史的研究,对于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李宗仁的起家与蒋介石的发迹李宗仁是广西临桂县西乡(木田木)头村人.1891年3月13日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在家半耕半读.1908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0年在陆军小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1913年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堂(由陆小改名),后在南宁将校讲习所当过准尉见习官、少尉队附、中尉,在桂林省立模范小学当过军训教官兼体操教员.1916年在护国军李烈钧部当排长,次年在旧桂系林虎部当连长,后升任营长、统领.1921年孙中山进兵广西讨伐旧桂系陆荣廷时,李宗仁曾带领部队参加进攻广东高州、化县,同粤军作战.旧桂系被粤军打败后,李宗仁脱离林虎部,率领两个营以及其他几个连的溃兵共1000多人,到粤桂边境六万大山  相似文献   

11.
蒋桂战争1927年冬国民党南京政府“西征”胜利,汪精卫,唐生智先后通电下野,结束了宁汉分裂的局面,“西征”的主力军——桂系占领了武汉三镇和湖北全省。蒋介石在唐生智通电下野的前一天,(1927年11月10日)从日本回到上海,并于翌年一月九日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亚洲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国崛起步伐不断加快,美国在奥巴马政府后期就将战略重点开始转向亚太地区。美国政府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认知的变化,即逐步将中国视为是“竞争者”“头号竞争者”“战略竞争者”甚至是美国的“威胁”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发生重大转变。自2017年1月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美接触、合作、竞争让位于中美竞争、战略竞争和一定领域的有限合作。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新上台的美国新任总统民主党人拜登不仅没有回归中美全面接触战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甚至更进一步地全面深化了中美竞争。了解这一战略变化对于我国如何应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蒋氏梦想创建一个地区性"反共军事联盟"--一个远东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增强台湾、南朝鲜和菲律宾的合作.这既体现出蒋介石对缺乏美国支持的失望,也是对来自共产主义政权或运动的现实安全威胁的反应.为此,蒋介石先后会晤了菲律宾总统埃尔皮迪奥·季里诺、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但美国政府并不仅仅是坐等尘埃落定,而是积极致力于暗中破坏蒋介石的努力,多边军事联盟胎死腹中.学界既存有关冷战时期蒋介石的军事和外交战略研究重心几乎完全集中于蒋氏与美国利益的绑结,而实际上,蒋介石与美国也存在深度互不信任和矛盾冲突.美国破坏蒋介石倡建地区军事合作的努力即是具体实例,对此的考察也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时远东地区开展多边合作障碍重重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阀集团,曾与蒋介石集团抗衡廿余年之久,三次逼蒋下野。其能致此的主要原因是新桂系与当时其他军阀集团相比,有较稳固的后方基地,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加之新桂系首酋们受过军事专业培育以及在战略战术上的一些功果影响等。但终究不是蒋家王朝的绝命对手。  相似文献   

15.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就将蒋介石的中国视为其远东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除了政治上设法将中国拉入大国阵营,军事上更是卖力地扶持蒋介石政权,甚至亲自出兵中国沿海一些要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先接收日军投降、占领战略地区。赫尔利大使更是在1945年4月2日公开声明,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并在经济、军事、政治上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中国国内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各方面援助国民党,企图支持国民党从军事上“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然而,当蒋介石面临军事上彻底失败、行将被逐出大陆的绝境时,美国并未将“大规模地…  相似文献   

16.
1936年6月1日,由国民党两广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操纵的广州国民党中央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府委员会开会决定,通电吁请国民党中央领导全国,一致奋起对日本侵略军作殊死战.同一天,陈济棠、李宗仁分别以第一、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通电全国要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两广随即动员军队,向湖南进发.一时间,全国都为两广之举所震动.这就是“两广事变”,又称两广的“六一运动”.一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目前不少人都发表了评论,基本上认为是一次爱国进步的反蒋抗日运动.对于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现就所掌握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两广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之间为争夺两广统治权的斗争激化,是导致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广及蒋介石集团,它们作为国民党新军阀,曾经围绕两广及全国的统治权,前后斗争了八年多,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表面平息下来.1928年,当北伐军基本扫清北洋军阀之后,两广与蒋介石的矛盾首先爆发出来,基本原因是两广的强大已危及到了蒋的统治权.这只要看当时全国的军事部署就可明白;李宗仁控制着两湖,白崇禧部驻守天津——北平——山海关一带,属新桂系的张定藩控制着上海的军政大权,与新桂系有密切关系的李济深则控制着广东.与蒋有矛盾的冯玉祥扼有陕、甘、豫、鲁;阎锡山占据晋、冀、绥、察;  相似文献   

17.
陆遥 《理论界》2008,(5):219-220
二战后美国经济由世界的立足者到“滞胀”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又转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走出低谷保持多年来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以致使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超出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诠释。这与美国政府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时期采取的政府适度干预、引导和调控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王静“两广事变”又名“六一运动”,是由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领袖陈济棠和李宗仁领衔,以逼请国民党中央领导抗日为名而于1936年6月1日发动的一次反蒋事变。事变历时三个半月,终以蒋介石与广西地方实力派签订条约而和平解决。自国民党开展“...  相似文献   

19.
“焦土抗战”的口号最早是由李宗仁提出来的,并经过李宗仁、白崇禧等多方面的阐述,发展成为新桂系的抗日主张。“‘焦土抗战’四字后来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引用,成为一项最悲壮的抗战口号”。人们说它是“行动的旗帜”,是“当前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最高哲理”,而李宗仁则被称为“焦土抗战的祖宗”。我们党也曾表示“欢迎”、“拥护”“李宗仁先  相似文献   

20.
1924年,李宗仁、黄绍竑联合沈鸿英,消灭陆荣廷,陆再度下野后,广西立即形成了李、黄和沈对峙的局面。1925年1月下旬,李、黄兵分三路进攻沈军,沈军节节败退,李、黄部队乘胜追击。李、黄部队进入桂林的时间,《李宗仁回忆录》中提到是2月23日,《民国广西人物传》也沿用了李这一说法,笔者根据所接触的资料,认为这一时间有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