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灼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5)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曾刊载拙作《简论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一文,该文比较集中分析了鲁迅在世时著作出版的情况。本文接续前篇,着重分析鲁迅逝世后著作出版之特点,目的仍着眼于从出版史的角度,说明鲁迅著作出版之演变,探讨不同历史阶段鲁迅出版物之风格,进而认识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作 相似文献
2.
谢灼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1,(5)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曾刊载拙作《简论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一文,该文比较集中分析了鲁迅在世时著作出版的情况。本文接续前篇,着重分析鲁迅逝世后著作出版之特点,目的仍着眼于从出版史的角度,说明鲁迅著作出版之演变,探讨不同历史阶段鲁迅出版物之风格,进而认识鲁迅著作的版本特点,作为我们今后出版工作的借鉴。鲁迅生前对自己著作的出版是十分重视的,鲁迅著作传世有自选集、单行著作、编校古籍和书信、日记等,除未出著作全集外,基本具备了完整的著作的体系,而这些著作,大部 相似文献
3.
郭长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鲁迅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探索真理的道珞上勇于实践,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在这方面作些回顾会使我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鲁迅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鲁迅是在实践中探索真理的。 相似文献
4.
5.
肖瑞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我国的讽刺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顽强地冲破历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束缚,把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对假、丑、恶的辛辣嘲讽和真、善、美的刻意追求中,求得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讽刺诗,以其寓犀利于婉曲、化冷峻为幽默的独特风格,在我国讽刺文学的历史长廊里,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刘扬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鲁迅一生写诗不多.但他的诗,含义精深,技巧园熟,战斗性很强,是革命斗争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锐利武器,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艺术珍品.在鲁迅的诗作中,政治讽刺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已发现的鲁迅诗歌共五十六题七十一首,讽刺诗即占二十八题三十二首).这些讽刺诗,是一个伟大战士在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下,在反迫害、反“围剿”斗争中,奋勇冲杀的真实记录.在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的黑暗专制和白色恐怖下,“为了杀开生路,消灭敌人,鲁迅不得不“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出胸中的“闷气”.这种“含泪的微笑”,深藏着对敌人的极度仇恨和蔑视,饱和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的讽刺诗,立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现实,总是作为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而出现的.它是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抢,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一面战斗旗帜. 相似文献
7.
王义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作者提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活动自始至终跃动着一条浪漫主义的血脉。从早期的理论著作《摩罗诗力说》,翻译作品和旧体诗作,到创作高峰期的《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等,都是浪漫主义居主导地位。就是作为奠定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呐喊》、《傍徨》,也内烁着某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后期杂文的浪漫与前期诗文不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浪漫主义的形成,一有社会历史原因,二是源于作家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陈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2)
悠久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诗作为一种最早最美的文学形式,首先以“美刺”的功能而永远放射出不可迫视的光采。上溯三千多年,我们的祖先偏爱于诗善刺的一面,把反逆心理和逆向思维融为一体,给后世从艺术角度探求诗歌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借鉴。民间讽刺诗与文人讽刺诗作为诗歌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异同何在?得纵览它们存同趋异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9.
陈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3,(4)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理趣中的“理”,其主要内涵,既指表现为思想内容的情理和事理,也指表现为艺术形式的文理。理趣中的“趣”,其主要内涵,既指思想内容方面的旨趣,也指艺术特色方面的风致或诗人创作个性方面的兴趣点。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论家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天机,三也;言有尽 相似文献
10.
沉默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明确地要求艺术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真实地描写现实。这样规定的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既反映了现实的发展规律,又反映了艺术的基本规律,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具有实践的品格,又具有理性的品格,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实践的基础,又具有理论的基础。如果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方法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越深厚,越坚实,越有独特性,那么,他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就将越来越深刻,越有力,越有强烈的个性特色。鲁迅先生现实主义的巨大力量和鲜明特色,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一,必须重视鲁迅杂文的教学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杂文是他创作的精华之一。鲁迅共写了十六本杂文集,写作时间前后历经十八年,直到逝世前他从未间断过杂文的写作。也正因为鲁迅杂文的杰出成就,使我国五四以后杂文勃兴而享有盛誉。鲁迅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而独具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它是鲁迅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锐利的战斗武器,也是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说过:“我其实是不喜欢作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①。的确,诗歌不是鲁迅的主要斗争武器,他也并非以诗人名世,除散文诗集《野草》外,未曾刊行过诗歌专著。但是,鲁迅在写作大量战斗的杂文和小说的同时,偶尔也写诗。鲁迅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②“胡诌几句塞责”,当然是鲁迅的自谦,但也可以看出鲁迅写旧诗的大概情况。许广平说,鲁迅对旧诗“虽工而不喜作,偶有所作,系应朋友邀请,或抒一时性情,随书随弃,不自爱惜,生尝以珍藏请,辄遭晒笑”。③所以,鲁迅后期的旧体诗除见于杂文中的几首外,几乎全部是应人之请而作的。鲁迅一生创作 相似文献
13.
李绍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鲁迅从事文学革命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始终是围绕着改革“国民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所谓“国民性”,即指与其他民族相对照而突出表现出来某些差异的,本民族全体成员所普遍存在的一些精神特性。中国的“国民性”,就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某些特点。鲁迅最早提出“国民性”问题,还是早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愿 相似文献
14.
陈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2)
中国古代讽刺诗的文化心态陈华中国古代讽刺诗(主要是政治讽刺诗)与其他体类的古代文学形式一样,在其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诗作所反映的不单纯是文学现象,而且还表现出特定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重视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主... 相似文献
15.
邹吉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的业绩,儿乎在所有方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这里只想谈谈他的自省和自责精神。 有人说鲁迅说话尖刻,一生只知批评别人。我认为鲁迅并非只是以其“敢于批评别人”成为伟大,而是也以其“严于解剖自己”才成为伟大的。是的,鲁迅对反动、丑恶或顽固保守的一切事物是非常痛恨、厌恶的。为了大众的利益,中国的利益,“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以文艺为武器勇敢地战斗了一生。他说过:“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我们说,这种为了大众的利益,中国的利益批评别人,是完全对的,是应该十分肯定的。至于他批评自己阵营中的同志们的缺点,或者朋友们的过失,则是“恨铁不成钢”,尽一个“诤友”的责任,要求他们改正之后,自己继续和他们一道前进,真正尽到了诱掖奖劝的责任。这种精神,来自他对祖国、对祖国将来的耿耿忠心,来自一种极端严肃负责的爱国爱民精神。他曾在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致杨霁云》的一文中,向老朋友吐露真情:“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我们说,这种为了祖国,为了祖国 相似文献
16.
杨四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5):6-8
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现代讽刺诗产生于五四时期,其间也不乏光彩的讽刺诗作.胡适、陆志韦、徐志摩等人的讽刺诗尽管讽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礼教与文化,但现代讽刺诗并不因他们的"偶一为之"而成熟起来.这是因为20、30年代的现代讽刺诗象此间的现代讽刺小说的那样,虽然"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讽刺诗与俳谐诗卞良君冷嘲热讽、婉言刺人的诗日:讽刺诗。《诗经·周南·关维》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风刺”即讽刺。诙谐逗趣,语带机智的诗为徘谐诗。《北史·李文博传》:“好为作谐杂说,人多爱押之。”南... 相似文献
18.
19.
史百水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
鲁迅一生写了十多首政治讽刺诗。这些诗不仅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他在诗中塑造的讽刺形象,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经久不灭的印象。鲁迅的讽刺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除了饱含着革命家深邃的思想以外,和他所运用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齐广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
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诗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讽刺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他所塑造的讽刺形象,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人读后在头脑里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以至感奋和警觉起来。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形象之所以刻画得如此成功,是同他在塑造讽刺形象时所运用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分不开的。马雅可夫斯基在塑造讽刺形象时,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夸张。诗人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消极落后现象和各种弊病极为不满、愤怒和厌恶。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和一种过人的想象力,因此他常常用夸张的笔墨塑造出怪诞的讽刺形象,来渲染自己对丑恶事物的卑视和憎恨,以增强诗的战斗性和感染力。如塑造马屁手的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