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元一代文人士子的社会地位因草原文化的入侵而一落千丈,同时,以往夫妻间看似不可改易的两性关系模式也逐渐开始松动.在家庭婚变中,女性往往表现出以往不曾有过的积极主动.现存的一些元杂剧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些社会现象.根据婚变戏剧情节发展不同,<渔樵记>等五部作品可归纳为"弃夫再嫁型"婚变戏,<青衫泪>等四部作品可归纳为"商人插足型"婚变戏.它们都孕育于元代特殊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
鲁迅谓之的"兴感怡悦"在其创作中已经渗透了浓厚的悲剧情结,在创作风格上主要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平庸丑陋、景物描写沉闷凄凉、作品语言尖刻冷漠等,甚至文章的结构也是重视内容而淡化形式。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写实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审美倾向,鲁迅的悲剧情结为其冲破黑暗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激励起千千万万企望光明美好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常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等词语出现,它们都指代美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的组成都带着"红"字,而女子的衣饰穿着也喜用红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语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传统的在文艺生产中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生产美学观被渐渐打破,转而以"读者中心"的接受美学被更多的作家认可.当代中国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在不同的场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读者的关注、尊重,对作品"可读性"、"好看"、"观赏性"等事关读者、观众欣赏趣味的重视.读者成为"迟到的上帝".  相似文献   

5.
"以意逆志"的解释方式,强调以"己意"来意度、推想和体味作品的意旨,是对解释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它强调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参与,肯定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构的权力;它把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经典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昌切 《社会科学》2006,(9):176-183
"80后"的另类写作与他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脱节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语文背景构成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写作的师承,即对鲁迅、钱钟书、博尔赫斯和王小波、王朔等,以及对武侠小说、动漫、"下半身"写作等的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一方面体现了对成人社会规定的大胆反叛,即对中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中学教育体制自觉与激烈的反抗和批判.他们在作品中尽情释放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特征,这决定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欣赏具有"反懂"性.具体表现为:有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意义,对于这样的作品,欣赏当然不能以"懂"为标准,可以是"反懂"的.而有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以"反懂"的方式写作的,对其欣赏当然或至少可以是"反懂"的.  相似文献   

8.
纵观"七子"的作品,可以发现"七子"在归顺曹操后,既有热情洋溢的颂赞之作,同时"七子"也有反映郁闷心情的作品.对曹操的颂赞也是"七子"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而郁闷心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引起.本文主要就这两个方面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是当代中国最具思想深度的电影作者之一,他在1997-2006年所拍摄的五部重要影片中透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了从"出走"到"回归"的循环轨迹.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这显然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不过,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个人的心路历程却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人文杂志》2003,(2):89-94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引入的西方"文学"和"文学史"概念作为话语方式的权力、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文学史的本土建构积淀等从深层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模式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是异常复杂的,除了作家作品以外,文学期刊、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沙龙、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事实,作为文学史,如果这些现象和因素被略而不记,显然是有弊端和缺陷的,也缺乏历史应有的过程性.文学史在模式上不具备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